
“任重而道远”的上一句是什么?
“任重而道远”的上一句是士不可以不弘毅。 出自论语·泰伯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全文(节选)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如下: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扩展资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论语·泰伯篇共计21章,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赏析。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泰伯篇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什么意思
任重而道远的而的意思是并且。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这句话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相关内容解释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指单个意思,而不是《论语》里的
任: 任务;责任。任何人应对其负责或承担的事务。例如:《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重: 重要;紧要。例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总兹戎重。
而: 而且,表顺承。例如:《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道: 道路。例如:《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远: 遥远。例如:《礼记·王制》:屏之远方。注:“九州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