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胡指的是谁
三胡指的是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是清乾嘉时期绩溪县的三位学者,这三位学者同出一门,潜心经学,尤精《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引证浩博,考据精审,自成一家,世人尊称为“三胡礼学”。 三胡指的是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是清乾嘉时期绩溪县的三位学者,这三位学者同出一门,潜心经学,尤精《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引证浩博,考据精审,自成一家,世人尊称为“三胡礼学”。
三胡的介绍
三胡作为一种乐器,“三弦胡琴”的简称。是20世纪70年代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新乐器。音色明亮淳厚,表现力强,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伴奏。琴筒有八方形、六方形、双筒等几种。另外有东胡、楼烦和林胡,史称“三胡”。东胡,约有今辽宁西部和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一些地方。林胡,约有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楼烦,约有今山西西北部和内蒙古集宁一带。【摘要】 三胡的介绍【提问】 三胡作为一种乐器,“三弦胡琴”的简称。是20世纪70年代在二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新乐器。音色明亮淳厚,表现力强,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歌舞伴奏。琴筒有八方形、六方形、双筒等几种。另外有东胡、楼烦和林胡,史称“三胡”。东胡,约有今辽宁西部和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一些地方。林胡,约有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楼烦,约有今山西西北部和内蒙古集宁一带。【回答】 好的,稍等[微笑]【回答】 琴弓略粗,竹制弓型,双股马尾,分别穿于1、2弦和2、3弦之间。【回答】 三根弦的胡琴,琴码琴弓 构造。【提问】 能否发一个图片上来。【提问】 形制与中胡相似,琴体较大。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图)。演奏者多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规格尺寸很不一致,小者全长80厘米左右,大者全长105厘米左右。琴筒呈圆筒形,有竹制或木制两种,竹制者多使用毛竹或较粗大的凤尾竹制成;木制者多使用整块的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或攀枝花木掏空或旋制而成,两端通透。琴筒长18厘米~25厘米、直径10厘米~16厘米、壁厚0.8厘米~1.2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后端敞口、不设音窗,筒身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通孔。琴头和琴杆呈圆柱形,用一根竹材或木料制成。竹制者,多采用紫竹、凤尾竹、[1] 白竹或枯竹;木制者,常用红椿木、核桃木、青杠木等制作,以核桃木为佳,其长度与琴身全长相同,直径2.2厘米~2.6厘米。 琴头平顶无饰,琴杆上端横设三轴。弦轴用黄杨木、枫木或羊角制成,轴长18厘米~22厘米,木制者轴柄呈方锥形或尖锥形,置轴方向与琴筒平行。在第三个弦轴处拴有一个细绳套,绳套并下垂至千斤处。琴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将琴弦拢聚于一起,它是有效弦长的上端固定点。【回答】 图片稍等我看看我的库里是否还有【回答】 好的【提问】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您好,因为看到您对我上次的回答没有评分,对于您的体验我非常关注。如果您对我的服务满意,希望可以给一个『赞』呢!如果有问题的话,我随时在线等待为您服务。祝您生活愉快,幸福美满!【回答】
胡适与曾国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需要时间沉淀
曾国藩(1811--1872)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是一个人物,其次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不管你怎样看他,说他都是这样。百年以来,誉之者称其“一代完人”,另有“中兴第一名臣”之别誉;毁之者称其“千古罪人”,另有“曾屠户”“卖国贼”之绰号。我用一个中性词来说明他的一生-------精彩!这样可以既不得罪毁誉派,也不讨好支持派,算是得了“中庸之道”吧。 曾国藩年轻时得当时权相穆彰阿宠信,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文称内阁学士,太子太保;武署兵部,并先后任礼部、吏部侍郎,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战太平,剿捻军,开“洋务”,文韬卓著,武略赫赫。清政府说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门生故交赞他“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实为一代名臣名将”。后世之民主人士又骂他是“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之洋奴,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光潜为之叹曰:功罪两千古,泾渭一人分! 无独有偶。90年后,中国又出了一个与曾国藩同样的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适(1891--1962)先生。胡适也是头顶二个高帽:“历史罪人”和“一代宗匠”(白吉庵:《胡适传》)。近二年来,我先后写过二篇文章论胡适:《胡适“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新解》和《胡适,中国师道之楷模》,是想希望大家从做学问和做人二个方面来从新认识胡适;不要因为政治问题把他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 胡适生在多灾多难,异邦日侵,和各种思想横流的时代。那个时候,凡有出息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信仰的是难得改弦易辙的,胡适也是这样。他站在过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风口浪尖,对“五四运动”前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孕育是有功劳的。他自称是中国“白话文的布道者”有根有据并不过分。他以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身份力排众诽,支持李大钊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对于提高李大钊的社会名声地位,对于李大钊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是有好处的。他公开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人治”,呼吁“法治”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上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兴旺也是有好处的。“9.18”以后,他反对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公开发布过不少反革命言论也是事实。1955年对他的批判阵容,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史无前例的。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顶级权威专家学者:哲学界有艾思奇、胡绳、任继愈、金岳霖、孙定国、张世英;思想界有李达、侯外庐、王若水、汪子嵩;史学界有范文澜、黎澍、周一良;罗尔纲、冯友兰、贺麟;文学界有何其芳、游国恩、蔡仪、王瑶、余冠英、周汝昌、刘绶松等都参与了对胡适的口诛笔伐。郭沫若老说他是某些人心中中国学术界的“孔子”。 1919年,胡适与李大钊发生“问题与主义”之争;1920年又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发生《新青年》办刊方向之争;1922年年中,胡适退出《新青年》,另创办《努力周报》,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最高层的彻底分道扬镳。此后,胡适遂堕入反革命的泥潭。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会出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偏颇。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过滤再回头看,才会有一个比较盖棺定论的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对胡适也是这样。55年的批判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一棍子打死不科学。胡适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教育事业都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的。我们后人说文化史,说教育史,离开胡适恐怕难圆其说!这就是我们应当对胡适加以科学评价的理由。 中国会不会出现第三个这样的人物?似乎已经出现了。有谚语曰: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