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是什么?
7.材料题
材料一:李鸿章曾说:“中国的文武制度比西方好,只是军事武器不如他们。……西方的大炮能攻能守,天下无敌。”
材料二:李鸿章在给他人的信中又说:西方国家国土面积不超过千里或数百里,可是,每年国家的收入以百万计,主要收取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人口等税收。中国不早点变法,向西方学习,以贫对富,没有不失败的。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是什么?据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优于西方,西方的武器强于中国。创办军事工业,培养军事人才
(2)材料二反映了李鸿章最初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鸿章认识到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其强大原因,中国弱于西方,不是武器,而是经济实力。创办了民用企业。
(3)根据李鸿章对待西方的态度,你认为他属于何种派别?
洋务派!
认为西方科技强于中国,主张中体西用,即中国的纲常伦理为根本,西方的技术为我所用。
(4)你认为李鸿章的做法能使中国彻底摆脱被侵略的命运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外国侵略是阻碍中国走上富强、独立道路的根本因素。
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的评价问题,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从近年来争论的焦点来看,主要集中于上书的意图与性质方面。概括言之,有下述四种意见:第一,“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劝说“李鸿章造反”;第二,甲午战前孙中山的思想中,虽有一些改良主义成分,但“革命的要求”则占主导地位,故不能仅据上书李鸿章一事,就断言孙当时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第三,孙中山于1894年前已经确立了“反满救国”的道路,因而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为了试探他“对反满的态度”,但此时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尚未形成;第四,上书目的是为了“求知于李鸿章”,想通过他实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其性质是“具有革命思想的改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