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的《沉默让我们令人不快,说话使我们变得可笑》有段这么写:“每个人都被历史传唤过,作为被告,或是受害人。历史将他们释放后,没有一个依旧完好。”
赫塔米勒的散文集《国王鞠躬 国王杀人》里有五篇文章,每篇的篇名都像一句诗:《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沉默让我们令人不快,说话使我们变得可笑》、《一次触摸,两次释放》、《生命是灯笼里的一个屁》,有意思吧?
赫塔米勒的《红花与棍子》里摘取一段:“独裁统治下的国家,民众很多时间都是在开会中打发掉的……或许所有独裁统治社会都是一样。所有真实的东西,每个人特有的气息和细微动作全部消失殆尽。我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可以互换的角色,他们离开自我,为了功成名就,走进政治角色的机械动作中。”
熟悉吧?那我就不废话了。
赫塔·米勒的人物评价
获奖争议反面:德国批评界对米勒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反应是一开始都承认没有料到米勒会得奖,有的批评家甚至称,惊讶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但转眼间又说,米勒获奖是实至名归,理所应当。德语媒体的相关评论,谈政治内涵的多,谈艺术成就的少。最有趣的是德国“文学批评教皇”拉尼茨基的点评:“我不想谈那个赫塔·米勒。再见!” 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月12日,在德国图书奖评奖中落选,败给了女作家和诗人凯瑟琳·施密特(Kathrin Schmidt)和她的《你不死》。 正面:德国总理默克尔称米勒“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米勒在德国找到了故乡”。 德国总统科勒说:“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在东欧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获奖具有特殊的意义。”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出生地——罗马尼亚乡镇尼特基多夫也在一日之间闻名于世。 “今天,尼特基多夫终于出现在了地图上!”尼特基多夫镇长伊万·马斯科韦斯库激动地说,他为自己的家乡诞生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感到自豪。 尼特基多夫位于罗马尼亚西部的蒂米什县,几个世纪前由移居而来的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修建。近一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人口不断减少,只剩约1500人,而德裔居民约10人。 据马斯科韦斯库介绍,米勒出生的房屋已归国家所有,不过,“这里有一块她继承所得的土地”。 对于绝大多数罗马尼亚人来说,尼特基多夫是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米勒的获奖无疑将改变这个小地方的命运。蒂米什县的历史研究员伊万·哈采甘自信地说,只要把通往尼特基多夫的公路修好,米勒的故乡就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可以考虑对米勒的故居进行开发利用,当然这还要取决于故居现住户的态度,”哈采甘表示,“至少可以在故居墙上镶嵌一块纪念牌。另外,米勒当年就读的学校和当地的文化馆可以用她的名字来命名。” 米勒1953年8月17日出生在尼特基多夫一个德裔少数民族家庭,1987年与作家丈夫理查德·瓦格纳移居当时的西德,居住在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