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泡泡男孩”:12岁才走出隔离膜,在临终前他干了啥?
泡泡看似脆弱得一戳既破,但看似脆弱了泡泡却成了一些人的庇护所,在上世纪时期70年代,美国的一个男孩就生活在一个“泡泡”当中,他在12岁时,与世长辞,也在12岁第一次接触到了妈妈。 这个男孩叫大卫·菲利普·维特尔,他出生于1971年,维特尔的父母都十分的健康,但不幸的是,两人都患有SCID,这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非常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症。 其特征是存在于X染色体,男孩有50%的几率会患病,女孩同样有几率会成为携带者,维特尔父母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凯瑟琳并没有患病,她是健康的,但维特尔的哥哥,在出生七个月夭折了。 怀上维特尔时,他们同样有过担忧,但他们又是天主教徒,是不能打胎的,他们怀揣着一丝希望生下了维特尔,可惜他们的希望破灭了,维特尔同样患有免疫缺陷,这种病其实非常的罕见,新生儿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几率患病。 但由于维特尔父母都携带致病基因,在这家庭患病几率就高达二分之一,患病的维特尔无法接触普通的空气,免疫缺陷使得淋巴T细胞失去了基本的杀菌免疫能力,哪怕是一点点病菌都足以致死。 维特尔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被送到了隔离膜当中的无菌环境,父母哪怕是连抱一抱他都做不到,不过医生一个建议让他们看到一些曙光,他们可以用凯瑟琳的造血干细胞进行骨髓移植,从而让维特尔分化出正常的免疫细胞。 可是刚刚看到曙光,一盆冷水就泼了下来,凯瑟琳和维特尔的配型并不成功,他只能继续待在无菌泡泡当中生活,家人每天都只能隔着无菌膜看望他,为了防止他无聊父母给维特尔准备了很多的玩具和礼物。 这些玩具和礼物同样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消毒杀菌,才能送进泡泡当中,自从维特尔的事迹被报道出去之后,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一些媒体也给他拍摄了纪录片,6岁的时候,维特尔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NASA专门为维特尔制作了一套特殊的宇航服,换上宇航服的维特尔可以到室外跟姐姐凯瑟琳玩耍,但这套衣服他也只是穿了七次就失去了兴趣,因为宇航服太过于繁琐,衣服后面还有一根两米的长的导管为他提供氧气。 维特尔只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进入了另外一个“牢笼”罢了,随着年龄的长大,他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待在泡泡里面失去了童年的天真,脸上满是忧愁,就在12岁时,一生研究出一种不需要配型的骨髓移植技术。 维特尔,也走出了泡泡,体验到了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就在移植结束后4个月,维特尔患上了淋巴癌,原来在凯瑟琳的血液当中,他们还发现了一种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这种病毒重新破坏了免疫机制,夺走了他的生命。
12岁才走出隔离罩的“泡泡男孩”,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生是由短暂的开花期和长久的花枯萎构成的。——乌兰德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这两期,可能有些人不那么幸运,不幸到可能连长久的枯萎都不能长久,只有短暂的开放和短暂的衰竭。美国一男孩儿出生时就身患疾病,只能在无菌的泡泡里生活,直到他12岁时才走出了泡泡隔离罩,但是也是在这时他死了,在死亡前他第一次触摸到了妈妈。 生而不易,与泡沫相依 泡泡虽美,但是易碎,脆弱不堪,然而却有人依靠着它生存。这是多么脆弱的存在。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有一个小男孩儿,刚出生就被放进了泡泡隔离罩里,并且此后就一直在泡泡里生活,他叫戴维·菲利普·维特尔,由于他一出生就被迫在泡泡里生活而出名,人称“泡泡男孩”。 这一切都源于一种叫联合免疫缺陷症的先天性疾病,简称为SCID。这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X染色体缺陷造成的,女性会携带疾病基因,男性会显现病症,所以只有男孩有可能患病,而女孩只可能是携带者。据科学统计新生儿患病率在5—10万分之一。 患有此病的人细胞免疫功能差,极易受外界细菌感染,就算正常的呼吸空气都会导致感染。戴维的父母虽然很健康,但是他们都是SCID携带者,小戴维不幸的成为一个SCID重症患者,想要存活下来就必须生活在一种脱离尘埃和灰尘的环境中,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戴维的父母只好把他放在泡泡隔离罩中。其实在这之前,父母还生了一个儿子,却因为患有SCID病症,只活了七个月,还有一个女儿,叫凯瑟琳,相比两个男孩她是幸运的,凯瑟琳很健康。 虽然在怀戴维时父母就心有余悸,但天主教的宗教信仰不允许他们堕胎,他们不愿意将孩子扼杀在胎中,幻想着千万分之一分概率不会这么巧再次降临到他们家,于是生下了戴维,可不幸的事还是没能逃过,戴维的父母想方设法将孩子看护起来。 就这样小小的戴维就进了泡泡隔离罩,不能与外界接触,他用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消毒,看护的医生也必须戴消过毒的手套才能与他接触。他的家人们只能在泡泡外看看他。就这样戴维在泡泡中生活了12年。 这12年他都依靠着这个泡泡生活,丝毫不敢离开泡泡一小步,照顾他的人也是小心翼翼,就怕一不小心这个“泡泡”没护住戴维。一出生便与众不同,与世隔绝,无法享受一个健康的孩子的快乐,只能与泡泡相依为命,在这里他度过了相对安全而孤独的日子。 救命的稻草 有人忙着生,有人忙着死。“人的一生从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坏。”就算是根稻草也要努力抓住,不试一试怎么知道结果呢。 别放弃希望,在任何时候希望是创造人生的路标。戴维四岁的时候希望的路标出现了,医生建议给戴维做造血干细胞移植,用新的细胞来代替有缺陷的细胞,这样戴维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了。 姐姐凯瑟琳作为唯一的可捐献者,成了戴维唯一的希望,也是他的救命稻草。凯瑟琳欣然答应了,但是一切都没那么容易,经过检测姐弟两人的血型配对失败了,无法进行移植手术了,刚燃起的希望就这样又破灭了。 这棵救命稻草没能救戴维,他只能继续生活在泡泡里。好在戴维年纪还小,并没有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异样,在泡泡里生活的快乐的生活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了自己不正常。 虽然随着无菌技术的进步,戴维的活动空间变大了一些,但是他还是被束缚在一个小空间里,不能与外界接触,这样的生活就像牢笼里的小鸟一样,戴维也渴望外面的世界。 如梦泡影,转瞬即逝 人生的转机在戴维12岁时来了,医生给戴维一家带来了好消息,戴维有机会像正常人一样了。医生采用了一种新的骨髓移植方法,不受血型限制。这也就是说戴维这次真的迎来了希望,不再是根稻草了。 这次移植手术非常成功,戴维终于走出了泡泡,接触了泡泡外的世界,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外在世界,也是第一次与至亲的家人接触,时隔12年,戴维第一次感受到了拥抱家人的温暖和幸福。 可是这幸福却如泡沫一般,美好的泡沫转瞬即逝,刚来的幸福又没了。几个月后,戴维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不久便离开人世了。经过检查发现,原来凯瑟琳体内有淋巴癌的病原,出了泡泡之后,由于戴维先天性免疫力低,病毒在他体内快速苏醒,侵蚀着他,很快就成为了癌症。 就这样戴维的一生就结束了,在这短暂的12年里,他过着不同寻常的生活,也只是在生命结束前的几个月,他享受到了正常人的幸福,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身边迟来的幸福就离开了。 他死前唯一做的事就是拥抱亲吻母亲,这个拥抱和吻隔离了12年,戴维也算是没太大的遗憾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感受到了世界。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戴维只活了短短的12年,但他给人类留下极具意义的医疗遗产。把自己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戴维的生命在研究中得到延续,他也成了一个医学界的实验品,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个“泡泡男孩”的事迹,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SCID这一病症,让后人免受痛苦折磨,给他人带来了希望和光明,这也是他生命的延续,延续自己拥有的短暂幸福,也是他生命的延续。正如他的墓志铭上写道:“他从未触摸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被他触动。” “人生与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短暂,趁自己还健健康康时,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让生命有属于自己的最高价值,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