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职场 > 正文
《升官图》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内容?
《升官图》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内容?
提示:

《升官图》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内容?

晚上,一位八十岁的老者在一个又大又空的房子里感叹世道混乱,这时两个小偷闯进来,说是借宿,让他去看门把风。闯入者甲说他们偷的一大笔钱可以买官做,让乙跟着他好好干。不久听到外面风雨凄厉,惨叫声不绝。老百姓追打作恶多端的知县和秘书长,甲和乙惊醒要逃。他们见老百姓打死二人后一拥而去,乙穿上知县的衣帽,甲说他像已死的县长。这时两个警察来也把他误认为知县,对他毕恭毕敬。乙说被打死的知县是乱党,要警察抬去埋掉,不料知县苏醒过来,说他是知县,甲忙塞住他的嘴。两个警察商量后决定把知县弄去当壮丁卖掉。甲和乙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这时警察局马局长来了,向乙大献殷勤。甲自称姓张,说乙受惊了,精神有点恍惚,支使他去办案。卫生局钟局长为乙看病,说这是神经受伤,需要安神休养。教育局齐局长和工务局萧局长来,马局长向甲作介绍,乘机把他们揶揄一番。齐局长问是怎么回事,甲说有许多人追打县太爷,还喊着各种各样的理由,他拼命抵抗,最后救了县太爷。几位局长听后,互相嘲笑说这是对方的过错。听说知县太太回来了,要大家回避。知县太太看到乙装出夸张的悲哀说自己的心都碎了,要他别生气。甲说这人不是知县,并跟知县太太达成一笔交易,即太太承认乙是知县,但是甲和乙不能干涉她的生活自由。 县衙门举行紧急会议,知县太太请张先生(即闯入者甲)做秘书长,几位局长表示拥护。假秘书长要求重办乱党,众人各抒己见,但都是为自己打算,争论不休。假秘书长提议抓二百个老百姓,每人罚款一百万,马局长立即赞成。艾局长要求罚款缴到财政局,假秘书长说这不是捐款,决定暂交警察局,然后宣布散会。钟局长说现在有一种叫”狗来拖”的传染病,要求办隔离医院,艾局长打断他的话跟众人道别。知县太太也要走,假知县拦住她不放,知县太太说我跟你们做买卖但是并没有把我卖给他。这时马局长回来说他想多抓一百人,以便增加警察,假秘书长说这要跟县长商量。马局长立即提出建议要求假秘书长做媒把妹妹许配给县长,假秘书长说那增加的一百人就不用商量了,马局长感激不尽,高兴地走了。艾局长识破假知县的真相,要求同假秘书长分成,要四六拆账,假秘书长却只愿出一成,二人讨价还价,争执不下,这时马局长报告说省长大人要来视查,众人闻言,相顾失色。假秘书长为了迎接省长,一边忙着为他布置住处,一边忙着准备送礼物、致欢迎辞。艾局长讹诈说县财政亏空达几千万万国币,见假秘书长大惊失色上了圈套,趁机跟他谈分成的条件。这时马局长兴冲冲地赶来说他要抓一百名乞丐当临时警察维持治安,齐局长说他可以让全体十二万学生穿童子军服装集合。马局长说他会要求各队喊口号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千遍。萧局长说他要整理全城的每一条街道和马路,保证各处干净整齐。假秘书长提议动员三十辆卡车装上机器和产品游行展示城市的建设成就。萧局长对艾局长说他见过真知县,艾局长要他先别宣传。艾局长在会上和假秘书长眉来眼去,为分成的事继续争论不休。为了显示卫生状况良好,假秘书长要求钟局长去大街拉人当病人,马局长提议把犯人用铁链子拴在床上扮病人。警察报告说省长现在离城只有三十里,艾局长趁机再次要求五五分成,见秘书答应,霍然而起回去办事。县衙门按名额应该有一百多人,但实际上只有几个人办公,假秘书长无法,只好请听差和局长们的亲属来充当办公人员,报酬是一小时五万元。省长来了,见场所布置华贵,心中大为不安。他听说地毯只五十八元(其实价值五十八万元,假秘书长为逢迎他提倡节俭,故意说值五十八元),要求秘书再替他买一张。假县长面有难色,但假秘书长满口应承,还说一颗钻石,一部汽车,一所洋房一共才二百多块,也会替他买下来。不久,省长见众人打不开门,说他头痛。省长侍从说省长大发脾气就会头痛,他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有人告县长犯了十大罪,每一条罪都跟局长们有关系。众人忙问怎么办?侍从说得把金条放在火上薰,薰出烟来,省长闻闻就好。假秘书长、艾局长、马局长、萧局长、齐局长无可奈何,只好相继去给省长送金条。钟局长却打开药箱要为他治病,假秘书长忙把他推走,说他的医道是从外国学来的,不合中国国情。随后省长说他太寂寞,假秘书长忙去请知县太太,让她假称是刘小姐,然后宣布省长和刘小姐订婚。省长训话说他这么快订婚是为了给办理行政作个榜样。马局长提议要他再做个榜样,以最快速度结婚,明天就结婚,后天回省,众人欢呼万岁。不久艾局长把知县带来,说这才是真知县,还要太太证明。知县太太惊叫说那人是个疯子,省长大怒,说这是本人的太太,那个人你们到底认不认识?马、萧、齐三人忙说他们不认识。省长大骂艾局长混账,艾局长见大势已去,只好说他也是误认。这时钟局长却对知县说我认得你,他们神经都有病。省长大怒,马局长说钟局长有点疯病。省长说少数服从多数,那人是假的,并以钟局长办事不力,账上多支了三元三角三分三厘三,为杀一儆百,执行枪毙。马局长催二位新娘快去礼堂举行婚礼。艾局长则和萧局长商议散发传单的事,决定按计划行事,如果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并让人埋伏在大礼堂周围。艾局长找到省长夫人,威胁说他要把新闻发到外国去,要求省长还他一个公平的价钱。省长和假秘书长、假县长商议报纸问题,假县长想报复,省长说艾局长有本领,决定收服他。假秘书长找到侍从问这件事该如何处理,侍从说他可以让艾局长当县长,而让现在的假县长补道尹的缺,并索要十根金条。省长和假县长准备去参加结婚仪式,这时萧局长来说外面有老百姓暴动,他们还发布”打倒省长”、”打倒县长”的传单。省长命令马局长抓人,但见无法调到武装力量,只好听取假秘书长的意见,大事化小,化干戈为玉帛,同艾局长讲和。省长让人找来艾局长,宣布假县长升任道尹,艾局长升任县长。艾局长大喜,忙出去要求人们不要再喊”打倒省长”,要大喊”省长大人万岁万岁万万岁!”结婚行列顺利前进,艾局长和假秘书长互相恭维,夸对方是政界的杰出人才,然后握手大笑。二人自互夸英雄识英雄,相见恨晚。省长和县长举行完仪式后,艾局长致欢送辞,夸省长是老百姓的大救星,老百姓发现受了骗,把官员都抓起来,说要审判他们。假知县忙叫喊道我不是知县。乙大叫我不是知县,老头儿喊他醒醒,说我知道你不是知县,你不过是个小偷。甲见乙还未醒,猛打他一个耳光,拉起他就逃,但很快就被抓住。老头儿看着阳光,说天快亮了!

陈白尘《升官图》剧情简介?
提示:

陈白尘《升官图》剧情简介?

《升官图》描写两个为逃避官厅追铺的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深夜躲进古宅所做的美梦。他俩在梦中冒充知县和秘书长,勾结各局局长,与满口“廉洁”、“俭朴”的省长沆瀣一气,无恶不作,丑态百出,最后当然是一枕黄梁。《升官图》的艺术构思是大胆奇特的,表现手法也是捭阖自如的,人物之生动诙谐,对话之犀利辛辣,都使该剧对现实的讽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但是,正如陈白尘本人所提示的:“《升官图》讽刺了一小部分官僚是真的,但它所积极要求的是合理的民主政治”(以上均引自陈白尘《序〈升官图〉的演出》,载1946年2月28日重庆《新民报晚刊》)。也因此,《升官图》1946年2月在重庆由中华剧艺社首演,刘郁民导演,应云卫舞台监督,两个月连演43场而不衰。杂文家后来成为文学史家的丁易曾作七绝《题白尘兄〈升官图〉剧作》二首以为贺:

现象今又见官场,直欲南亭俯首降。多少伤心多少泪,嬉笑怒骂化文章。

魑魅魍魉作人声,妖镜显来尽现形。如此官场如此戏,是真是假问诸君。

简述陈白尘《升官图》的喜剧艺术成就?
提示:

简述陈白尘《升官图》的喜剧艺术成就?

陈白尘的代表作三幕政治讽刺喜剧《升官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写于1945年10月;先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上演,曾轰动一时,最后终于被迫停止演出。在国民党反动派暗无天日的统治时代,陈白尘出于对时代基本矛盾的深刻掌握和国民党官场内幕的透辟了解,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怀着极大的愤怒与轻蔑之情,勾勒出一幅维妙维肖的40年代中期国民党官场群丑图,深刻地暴露和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机构的反动、丑恶和腐败,同时,还从侧面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广大人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为了表达如此鲜明的针授现实的思想内容,又为了避免反动影剧检查官的刁难,陈白尘便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苦心经营。剧作综合运用了多达十几种表现方法,成为喜剧艺术手法的大苦革、大展览,充分显示了陈白尘组织喜剧的多方面才能,集中体现了陈白尘喜剧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升官图的游戏
提示:

升官图的游戏

升官图又名彩选格、选官图,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图板游戏,产生年代不详,据传由明代倪元璐所创,亦传创自唐代。升官图是一种依靠转动四面陀螺赌赛的图版游戏,参与者在一幅标志着各种官衔的图板上游戏,从白丁起始,依照转动陀螺获得的判语升迁贬黜,以最先升任最高官制者为胜。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最流行的升官图是依照明代官制编写的,依清代官制编制的也有很多,民国之后,还出现了从小学生到大总统的升官图游戏,此外,还有依据小说《红楼梦》编制的升官图,此外也有八仙过海主题的升官图。各种升官图游戏虽然形式不同,但基本规则和玩法却是完全一样的。清朝过年守岁,除了掷骰子外,通常还会用一种写有「功、德、才、赃」四个字的四面陀螺玩「升官图」(图十一),玩法类似现今的「大富翁」。这种游戏演变到後来,发展出许多不同的设计,如「八仙过海」(图十二)、「葫芦棋」(图十三)、「星君图」、「览胜图」、「凤凰棋」、「逍遥图」(也有地方称「小谣儿」)等。仔细观察这些纸上游戏,是不是每一种图案都会出现两次,至於这当中的玄机,翻到下一页亲自玩玩看就知道了,而且你还可以根据相同的原理,用画的或以贴纸来做棋盘呢!後来又有人发明「碟仙」游戏(图十四),二人以上以手指压住反扣的碟子边缘,口念「请碟仙出坛」,并提出想问的问题,「碟仙」显灵後,碟子会动起来,边缘红色箭头所指的字就是答案,你相信吗? 升官图游戏的工具是一幅棋盘和一枚四面陀螺。棋盘一般为方形,以木板套色印刷。正中并列三格,分别写有太师、太保、太傅每一格下分四栏用小字进行标注,分别写明了德、才、功、赃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奖惩办法。环绕太师、太保和太傅的是三圈大小不一样的格子,每个格子均写有一项官衔,这些官衔依照所属的衙门规类排列,从京内的内阁、六部到外埠的督抚道县均有,在每个格子的下方都用小字附注德、才、功、赃的奖惩办法。在正方形棋盘一侧的最外围一圈,格子中所标注的不是官衔,而是出身,从白丁开始到状元为止共有15种出身。游戏者需从白丁开始首先获得出身才能进一步得到官衔。清代升官图陀螺陀螺是升官图游戏的另一个工具,陀螺共分四面,多为木质,也有高级陀螺用红木或象牙雕刻,陀螺四面分别写有德才功赃的字样,高级的陀螺四个字分别用红、绿、蓝、白四色书写,普通的陀螺德才功用红色写,赃则必须用黑色书写。除了使用陀螺,也有使用骰子的玩法,根据唐代古籍《骰子选格序》记载,升官图游戏“以六骰双双为戏,更投局上,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但是以六枚骰子进行游戏的具体规则早已失传。 参与者各用一枚棋子,从白丁起始,轮流转动陀螺,根据陀螺停止转动之后显示的字,按照棋盘上的判词移动棋子,通常德的判词最好,可以获得越级升迁,才也能获得升迁,功则原地不动,转得赃便会被贬黜。现今试以极简略的文字说说它的内容和玩法。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密密麻麻写上上万字的清代内外文职衙门和官员的名称,每一官员的上面写着品级,下面写着六行“升”和“降”移转的趋向。这六行是用四颗骰子掷出来表现的,两“四”为“德”,两“六”为“才”,两“五”为“功”,两“三”为“良”,两“二”为“柔”,“两”么为“赃”。绯色的“四”是最好的,故称为“德”,“才”和“功”也不坏,“良”和“柔”只平平。这里我才知道从前的版本不知其义的“由”字原来是“柔”字的同音字,为图简便才用这个“由”字,“柔”者“优柔寡断”之谓,做官而柔,自然不是一个褒词,连平平也够不上的。以上五个字都是升迁或滞迟,要降罚的则只有两“么”的“赃”,做官做到贪赃当然要降罚了,不过只要四颗骰子中除两颗“么”之外,还有一颗“四”,那便免于降罚,叫做“赃不行”,说明这位不讲廉政建设的官员有了靠山,得贵人庇助,这是很有现实和讽刺意味的。还有官做得高了,如正一品的大学士和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则干脆掷了两“么”不需要一颗“四”,也明示“赃不行”,说明他们本身便是贵人,再无须人相助,便可公然贪赃枉法无从制裁了。至于为何六项之中,只有一项是降罚,则因为图名“升官”,主要是升,若升降参半,则这种游戏将永无结局,且不为玩此图者主观愿望所喜,这也可见创造此图者的匠心独运。四颗骰子中若有三颗相同的,叫做“聚”,例如有三颗“四”,便叫“聚四”,作两个“德”算。若是四颗均同,叫“全色”,那可了不起,六项之中,立颁“封典”,恰好是公、侯、伯、子、男加上王爵,那是在玩的时候极罕见的,除非是历史上的刘裕和李隆基,才有此好手气,骰子会听他们使唤的。入局玩的人每人有两根细长不同颜色的筹子,一根是官员的本职,另一根则是应明、清官制本职之外放差和考成需要而设的,考成是现代语,那时京官的考成叫做“京察”,外官叫做“大计”,定期举行。在明代吏部权重,举行这种“铨典”时真真掌握进退人才的大权,到清代便不怎样了。“铨典”的结果,好的有“卓异”、“内记名”、“保举”、“加衔”、“议叙”、“加级”和“记录”等等,坏的则是“处分”,有“交部”、“革留”、“严议”以至于充军到“军台”。碰到掷着“铨典”,便把另一根筹子放在一专栏上,那时便要看你下一掷的手气了。至于“差使”,原是临时性的派遣,本职仍保留着,差使完毕,仍回原任,例如会试的总裁,乡试的主考,各省的学政,包括同考、知贡举和监临;派往外藩属国的使臣,明代册封亲藩的礼使,祭祀山河川的专使。其实连各省封疆大吏的巡抚和总督,都属于差使,并非实职,这以后还要详谈。 玩此图要取胜得采多,当然得靠手气,即常常手下掷出绯色的“四”来,尤其重要的是开局时的一掷,叫做“出身”,出身的好坏决定全局。最好是掷个双“四”,便是生员即俗称秀才或诸生,这是正途,若是连掷几下双“四”,由举人而进士入翰林,这便一帆风顺,可以入阁,可以“拜相”,死后易名之典可以谥“文”。清代左宗棠只是一个举人,他自恃功业盖世,以不得入阁不得谥“文”为憾,竟异想天开,在统兵西北的紧要时刻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这无异是敲一下朝廷的“竹杠”。朝廷无可奈何,只得破例钦赐他一个进士,并给他翰林院检讨的从七品官,这样他是正途出身的太史公了,以后便入阁为东阁大学士,死后并得“文襄”的美谥;不过人们在背后还是称他为“破天荒相公”。正途出身的即使庸庸碌碌,二十多年也便可官至极品身跻宰辅;若是出手掷个两“二”、两“三”,那便终身蹭蹬,沉浮下僚,只好在官场最低层打滚,品级连“从八”、“从九”都挨不上。这些人的可怜相,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把他们描绘得淋漓尽致,实在可怜亦复可笑。玩《升官图》的人若出手不佳,便兴趣索然,坐看同局意气飞扬、得采频频,而徒呼奈何。 升官图是长宽约一尺半的正方形图案,被黑线分成一块块的长方形格子,并排一定数量的格子又组成长形条带,一条条的长带最后填满正方形的升官图框架里。顾名思义,升官图者,升官发财之图也。升官图的基本单元就是上面说的长方形格子,其实这个格子还不算最小元素,它还由两个部分所组成:格子的顶部,被划出一个小的方形,里面印上官职名,剩下的部分分别被贯以“德、才、功、庄”四个特征,四个特征下面,分别给以转换的另外一些官职。举个例子,在六部衙门下的官职里,有一个叫做“员外”的官职,不要把员外错误理解成戏剧里的地主老财,这个员外可是正儿八经的政府干部,相当于现今局级,工资虽然不算多,可也有三品四品,外省衙门里的官吏也得侧目。员外条下的四个特征分别对应为:“德”转京府衙门下的府丞,用现代官职的术语来解释,就是北京市政府的第二把手;“才”转外府衙门里的知府,知府就是外省府一级行政单位的头把手;“功”转本部衙门里的郎中,这个郎中可不是中医师,却是员外的顶头上司,距离部长--尚书,仅有两步之遥。最后一个特征是庄,“庄”转京府衙门较低的官职京判。除了这张图以外,升官图游戏里还附有一个骰子,骰子是木头做的,是一个尖头的陀螺,顶部有柄,有火柴杆粗细,比火柴杆短些。陀螺有四面长方形侧面,每块侧面写上四特征“德、才、功、庄”中的一个字,如果用大指姆和食指轻轻捏动陀螺的柄,再放开它,这个陀螺骰子就可以在桌上旋转起来,待它停止下来以后,总会倒下来,呈现一面特征字,这就是该游戏参与者在这一轮里所掷的标记了。参加升官图游戏的人员不限数目,但至少得有两人,否则,一个人孤孤零零地走上升官之路,犹如高干子弟在官场里旁若无对手,权势固然熏天,却毫无竞争的乐趣,也得不到宦途蹉跎的锻炼。升官图之旅从“起手”开始,“起手”以后的第一个“官职”叫白丁,白丁就是目不识丁的人,白丁当然不算官,属于最低社会地位的一类人,但若把社会地位也按官本位概念纳入“官”的定义里,则白丁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官,或者说是不是官的官,可能有些人以为这样定义不合逻辑,错了!非但合逻辑,而且具有高度抽象概括出新概念的地方,和近代集合论数学定义“空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集合论的定义里,“空集”就是没有元素的集合,引入空集的定义以后,集合的定义才得以完备。你看,升官图的构思里蕴涵了多么高深的道理!白丁格属于一条长长的条带里第一个,后面依次出现:童生、案首、监生、秀才等。贡生、举人、解元、进士,探花、榜眼、状元,状元是这一排的最后一个格子。现代人大多不熟悉其中一些名字,比如监生,《儒林外史》里面就有个很吝啬的严监生,监生仅仅比白丁高三个基本社会地位单位,文化程度很低,钱又不多,哪得不吝啬?又比如解元,解元就是乡试第一名,乡试是明清时期各省的会考,取中省第一名,犹如一个省高考第一名,在青年举子里,也可以独步高视了。明朝的才子唐寅,字伯虎,就是弘治时期江南贡院乡试的解元,不要小看江南乡试,江南乡试在明清时期里是质量最高的乡试。俗语里说,天下才子出三江,每年京试里,江南举人总占据了最大份额,就不消说江南乡试的第一名了。可那唐伯虎,却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恃才傲物,赴京赶考里,被众人抬举得不知天高地厚,终于酒醉后大言,说他已经猜到考题了,因为有一个主考官和他私交甚好,而主考官的一个乡人恰恰想贿赂那官。唐的大言被嫉妒他的人反映到朝廷,案发以后,把乡人企图贿赂考官的事一并兜了出来,唐伯虎解释不清楚,下大狱,被定罪为科场舞弊,落得个除名,从此失去了挤身仕途的机会,转而攻诗、书、画,后来成为有明一代大家,这是走题的话了。参加升官图游戏的众人,可以各用一个小物件以便标志自己在宦途中的位置,开始时,大家都把物件一起放在“起手”处,表明大起点是平等的,没有人以出身高贵可以占据任意的官位,然后大家轮流旋转陀螺,以旋转结果的某一特征字所对应的官职,挪动代表自己的小物件,例如小刀,小石头,小铜钱等等,挪到新的官职格子里,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依次进入太师格而后荣归。太师是升官图里的最高官位,严格讲来,太师其实不能叫做官,至少在现实里不是最高的官。当然,广义定义下的官可以包括太师。太师,就是皇帝青少年学习时期的老师,既然当过皇帝的师傅,皇帝即位以后,太师大约总是可以当上一品宰相的,但这要看老皇帝是否决定决定此皇子为储君,要是皇帝有许多皇子,那就要看皇子师傅的运气了。而且,太师也不一定都是名副其实的学问渊博之人,有些奸臣,例如董卓,不过是一介武夫,只不过把陈留王,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扶了上去,就把自己美其名曰为太师,可见太师虽然不算现实官场的官,却是地位极高,道貌岸然的官了。官至太师以后,已经封了顶,如果还想升迁,就只有皇帝了,最发人深思的是,升官图的始作俑者可以把白丁广义化到官里,却不把皇帝广义进去,何也?盖皇帝是不能靠升迁上去的,倘若太师有升迁上皇帝的非分之想,如董太师者,那就可能有杀身之祸。在太师位置的玩者,只有在掷了德以后,才算“荣归”,荣归就是光荣地退休还乡,这在升官图游戏里,算是最后取得了胜利。太师的屁股后面跟着太傅和太保,这两个官都可以靠掷德或者才上去,但奇怪的是,当他们掷庄时,却只是“不动”,注意,“庄”字在升官图里被写成是简体字的“庄”再加上一点,那时还没有简体字,实际上是“赃”字的异形字,赃就是贪赃枉法,可能在升官图游戏里,为使掷赃的人心理上好受一些,就用了这个不是赃的赃。我始终弄不明白的是,为啥太师、太傅、太保在犯了贪赃枉法的罪行或者错误时,受到的惩罚是官位沿地“不动”?等待下次掷个德或者才,再升迁或者荣归,是不是“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在作怪? 玩升官图曾经是非常流行的年俗,家长常鼓励孩子们进行这个游戏,希望这个游戏刺激小孩读书上进进入仕途。也有文人以升官图为主题作文做诗,讽刺朝政,明末曾有诗:“纷纷争欲做忠臣,杨左孙周有几人,当日忠臣不惜命,近日升官有捷径”升官图是中国传统的图版游戏,和流行的电脑游戏大富翁非常相似,有业者以升官图为蓝本开发类似的电脑游戏,令古老的游戏在信息时代重现。清代升官图游戏电子档 可供下载打印出图。 《升官图》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游戏,据说汉代早已有之,称为“采选”,后继起于唐代的李,宋代刘敞有过《汉官仪新选》,称为《选官图》,著名学者刘继庄尝欲自制“升官图”。这些实物都已不可见,但它的意图和作用,便说明是一种寓学问于游戏的玩意,说是能将“职官考课铨选之法皆了然,亦读史之一助也,贤于博弈远矣”,虽然它一样是博采赌胜负,却说是“贤于博弈”,可见得它是“为学”的成份多于游戏。我无意也不能深入于它的考据,只能说说今天能见到的实物的《升官图》。那便是明、清两代的《升官图》。据说现代的《升官图》创始于明末的倪元璐,说起此人而会创作此图,真有些令人惊奇,他是崇祯朝五十一位宰辅中之一个,李自成攻陷北京殉节,南都易名之典是极崇高的“文正”。这样道貌岸然的人物居然会搞这种玩意儿,可见此图之不凡。其实明季的士风有的的确很通脱超俗,和南宋甚至清代大不相同。倪元璐还把“诰命”给了他的小妻,曾大大给头巾气的朝士攻击过一通,但临大节的时候却慷慨捐躯,正和写小说、唱山歌的冯梦龙、凌初一样,并不因搞那些俗文学便能掩他们的忠烈大节。倪元璐创作《升官图》当然也只是传说,不像冯、凌两位在著作上署了名,很多人这样说,我也深信不疑。不过清代的职官虽一沿明制,但也有部分的改动,《升官图》自然也随之有所变更,大致是按照乾隆四十五年的官修《历代职官表》中清代职官为基础,一直到清季光、宣之际官制改革为止。那种昙花一现的新官制则并不曾在图中出现过。笔者所见到和玩过的只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石印本,方方的一张厚纸印制,其大恰占一张八仙桌的主要部份,刚好在那时盛行的石印印石上印刷;若是铅印,是没有那么大的印架的。我孤陋寡闻,所见到的《升官图》仅此一种,据说还有各种《升官图》,有清末新官制的,有民国的,有武职的,但玩的人只取此一种。听说周一良先生藏有各种《升官图》,有木刻印制的,可惜没有眼福一见。二三十年代玩此图时,还不懂得去研究一下它的版本,那时因为玩的人多,销路广,印制的书坊很不少,内容也略有不同,当然都在那时印刷中心的上海印制。随着时代的进展,年轻人已不复玩此图,到三十年代中,到处可买到的东西突然销声匿迹,再也见不到了。到了八十年代,和一位老朋友谈天,慨叹于所见到的一些文章和电影电视中对官制的无知,朋友说这些作者和编剧要是玩过《升官图》便好了,我也同意此说,同时也感叹已久无此图,徒成为早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