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职场 > 正文
急,冯小刚电影《1942》在哪个地方拍摄?是在重庆吗?急,还有1942的简介!!!!!!!!
急,冯小刚电影《1942》在哪个地方拍摄?是在重庆吗?急,还有1942的简介!!!!!!!!
提示:

急,冯小刚电影《1942》在哪个地方拍摄?是在重庆吗?急,还有1942的简介!!!!!!!!

  山西长治
  《一九四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河南,但外景拍摄地却没有在河南。冯小刚导演考察后说,河南已经变得既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反倒是山西的古村落有着厚重的历史感。长治的拍摄地主要有湿地公园、驻市某部队、长治的旧铁路、平顺北社乡、长子西荛村和大中汉村等。
  重庆
  《一九四二》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及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在重庆的拍摄,民国街占足了风头,此外,拍摄地还有李子坝的史迪威将军博物馆、南坪的慈母山圣母堂、南山植物园、黄桷古道和法国水兵营等。
  电影简介: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该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2012年11月29日贺岁档上映。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 ... 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冯小刚的电影《1942》怎么样?
提示:

冯小刚的电影《1942》怎么样?

今天的社会太急功近利,不重视文化。 ——《明报月刊》潘耀明 ---------- 我能力有限,斗胆写下一些字,纯粹属于自我学习和完善。 向《1942》以及下文中涉及的所有影片致敬! ---------- 《时代周刊》,创立于1923年。电影《1942》中以一位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中国的行踪为一条线索,展开了对河南省1942年冬天至1944年春天期间的大旱灾的叙述。这位记者的落脚地中,有一座基督教教堂,逃荒途中的中国传教士在遭遇信仰危机的时候也回到过这里。 当时这位中国传教士问教堂的天父:如果上帝总是不能赢,那为什么我要信仰他呢? (图片来源:《1942》) 为什么?我想从另一个电影中寻找答案——《申肖克的救赎》 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I will be hoping that this letter finds you,and finds you well. ——Your friend (记住,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希望你读到信,而且健康。 ——你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赎》 含冤入狱的安迪用一把石锤,花了将近二十年来凿通监狱的墙壁,而他的狱友曾夸口说这要花六百年。 (图片来源:《肖申克的救赎》 而且安迪把这把石锤藏在哪儿呢?正是《Holy Bible》(《圣经》)。 ---------- 当《1942》中的中国传教士用《圣经》来压住小女孩的伤口,试图阻止血液继续从她的身体中流出时,发现——她还是死了。我想,那时候的他,一定感到了生命的脆弱、自己如蝼蚁一般的无助,以及内心信仰的无用。 而他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感觉恶魔已经进入了我的身体。 当他给逃荒途中某个死不瞑目的财主做弥撒的时候,意识到——不管他唱多少次“该放下时就放下,上帝就在你面前”,财主还是闭不了眼。他只好说了三个字: “埋了吧。” 这也让我想到《艾利之书》中的反派角色历尽千辛外苦得到的却只是一本读不懂的盲文版《圣经》的场景。大概也是类似的吧? (图片来源:《艾利之书》) ---------- 是什么造成了两者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呢? 当我看到影片的这个节点的时候,隐约意识到了点儿什么——当连起码的生存都不能保障的时候,女大学生就不得不亲手撕碎自己的书本纸张,来炖熟自己之前精心照顾的猫,她内心一直在坚信的某些东西,可能正在坍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 可能一个人的某种信念或者信仰被摧毁之后,就很难再被唤醒了吧? 当“东家”不容易到达逃荒目的地的时候,却被邻省官兵拒之门外。他弱弱地问了一句:“那我怎么才算是灾民呢?” 我不愿意得出下面的观点: 对于那些没有道德意识的人,他们的作恶,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根本不会引起内心的罪恶感,逃脱了心理规律的惩罚。——南风窗《维护正义的社会机制为何会失灵》 在暴力的威胁和金钱的诱惑面前,人是最容易产生心理保护,激发出奴性的。——南风窗《维护公平的社会机制为何会失灵》 ---------- 就像影片中的河南省主席一样,在吃力不讨好的艰难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官场呆不下去了,我应该解甲归田。”旁边的助手提醒道:“主席,如果我们要解甲归田,说不定现在真成灾民了。” 可是,他们的努力就一定白白浪费了吗?我想不是的。 影片结尾处,旁白说到:“十五年后,那个小女孩成了俺娘。自打俺记事起,就没遇见过她流过泪、吃过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1942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儿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啥呀!“ ---------- 终究,人吃人的社会还没有结束。 所以,有时候,被遗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1942电影票房不高的原因
提示:

1942电影票房不高的原因

其实对比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它的票房已经超出预想了。

 这是一片豆瓣影评,有点牙尖,不过点得很到位:
《一九四二》公映前,舆论宣传已然一片和谐,咱得佩服小刚秘藏的炒作宝典。公众还没看,一片“不哭你抽我”“这片都不哭,你还是人吗?”的忽悠声,多少国产大片上映尽这德行。引用张泉灵溢出眼泪的评价“平日里舌灿如话的影评人们看完这片也只有两个字的评价:很好”,泉灵大姐代表了俺。万里江山一片鼓掌,传某人鼓了35次掌,手掌都拍麻了。
河南一位90多岁亲历者看片中河南老百姓帮日本人收拾中国人、缴国军枪类似胡编乱造出的剧情,看完这片疯了,骂主创是牲口,这种眼球剧情也能编的出来。谁要在这电影公映前的突击宣传战中,说半句不好,谁就得给质疑道德有问题。这么苦难,这么悲情的国难大片,你丫敢说不好?谁要提出反对意见,一律口诛笔伐式的肃反。冯小刚叫嚣着,这片子票房高到你们没法想象。于是群众们释然了,你要正常人,你就得乖乖掏钱买票,看个DVD没资格评价这片。
按照国产大片的市场规律,放映前一片叫好的大片,往往是烂片。陡然冒出吆喝式的哄堂叫好,让人心生寒意,放在当今时代感觉到舆论宣传的可怕。你不能说不好,你要心里觉得这片不好,得埋在心里,别说出来,倘若要说出来得挨批斗。看过冯导上锵锵那期,冯导说文革迟早得发生,可不电影界文革早在进行时,冯导才是真正掌握文革精髓的践行者,顺我者昌,逆我者也得乖乖贡献票房出来。

的确是这样,国内很多电影的票房是靠舆论抨击出来的。

反正这个电影吧,

没有触及心灵的力量,像一场历史幕布前的程式表演。摆事实顶简单,谁都会的,那个“触及心灵的力量”就是导演的态度,电影的价值导向。这部电影缺乏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也许制作人很认真地吧,但他们的心没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