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鸿的《八骏图》创作于哪一年?其创作有何历史意义?
徐悲鸿的《八骏图》作于民国37年(1948年),为新中国建国的前一年。此画是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 其创作的历史意义: 1、《八骏图》所依据的唯美背景故事向我们展现其思想美。 据《穆天子传》中记载,八骏本是为周穆王驾车的八匹骏马,周穆王驾八骏出征,在瑶池与西王母产生情愫,但因为要回国复命,不得不与西王母惜别,在离别之时曾许下三年后驾八骏返回与其团聚的诺言,不料一去不返。 徐悲鸿的《八骏图》以周穆王的八骏为题材,让我们从奔腾骏马的背后体悟着故人盼归的急切心情,同时,八骏的出现又带给人们美好的希望。当八骏的马蹄声传来之时便是故人回归之日。 从这个唯美的背景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八骏是胜利与希望的象征,《八骏图》依附于其背景所传递的是坚持不懈必能取得胜利、举家团圆的思想之美。 2、自由与激情的融合,正义的宣导与珍惜人才的隐喻传递出《八骏图》的思想之美。 徐悲鸿的《八骏图》创作于民国37年,即1948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新中国成立前夕。徐悲鸿将这幅画作送给了美国空军少将司令陈纳德将军,二战中陈纳德将军带领美国航空队在中国与日军作战,并最终凯旋,徐悲鸿将这幅巨作送给陈纳德将军预示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八骏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徐悲鸿用自己的画笔向我们展现出八匹充满激情、象征正义、自由驰骋的骏马,以其对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向我们昭示对人才的敬慕,对中华民族必将以其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向强大的信心。 所以,从创作画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想见,这幅画作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对自由向往、对正义宣扬、对人才珍视的思想之美。 扩展资料: 画家徐悲鸿生平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骏图》
徐悲鸿的八骏图和六骏图各有什么特色
各自特色: 1、《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2、《六骏图》表现的是一往直前奔驰不停中的六匹骏马。徐悲鸿把这六匹马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一幅图画中,以群组的形式展现。构图疏密有致,群马顾昐呼应,连贯一体。表现手法不同于唐宋画马之法。 唐宋人画马,无论重于画肉还是重于画骨,都是以勾勒填彩之法为之,取一种工笔重彩的表现方法。而悲鸿画马,却以寥寥数笔的粗犷线条,墨色宣染,把马的瘦硬刚峻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马的描绘明显借鉴了西洋绘画注重透视与解剖、明暗变化等观察与造型技法,侧重于对马的奔驰动态的描绘和骨骼解剖关系的把握,从而在大写意的墨线勾斫、水墨宣染中体现出马的遒劲瘦硬的体魄、马驰电掣般的风神、踏破铁鞋般的威猛气势。 扩展资料 ① 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 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③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④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⑤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状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骏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