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作新区的介绍
2010年03月05日从河南省政府获悉,平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批准。此区是河南省继郑州、洛阳、开封之后,获准批建的第四个新区,新区将成立副厅级管委会,该新区将成为河南经济新的增长极。 面积:180平方公里 位置:西至中站区与博爱县阳庙镇、苏家作乡西边界,东至规划建设的东海大道,北至西部工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边界,南至济焦新高速。 行政区划:涉及中站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爱县阳庙镇和苏家作乡部分区域,武陟县宁郭镇和三阳乡部分区域,修武县高村乡、周庄乡部分区域。
河南温县有什么重大改变吗?
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西接孟州,南隔黄河与荥阳、巩义隔河相望,西北与沁阳接壤,东北隔沁河与博爱交界,是焦作市的南大门,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怀药之乡”“调料之乡”和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是全国闻名小麦亩产千斤县,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三国著名军事家司马懿的故乡。全县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
温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温县境内的黄河、沁河、济水沿岸,已有人群生活定居。夏朝时立国,因古代境内有两处温泉,称温国,商朝时为祖乙的都城,周设邑,汉代置县(温邑),并一直沿袭至今。温县也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温、苏、邢、耿、覃、卜、寇、州等八大姓氏发源于此,石、司马、常、傅等重要姓氏发祥于此。温县是一代儒学宗师卜子夏、三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台湾第一任知府王作梅的故乡,素有“古国、古都、帝乡”美誉。黄河文化、太极文化、怀药文化、姓氏文化在此交汇,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有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慈圣寺以及古温国遗址、司马故里、子夏故居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
温县是全国闻名的小麦亩产千斤县。温县属黄、沁河冲积平原,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大怀药”的正宗产地,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温麦系列小麦种子影响十多个省区,2008年小麦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728公斤,创全国历史新高。近年来,温县以“农业名县”为目标,打好粮食高产县、小麦种子县、农科先进县、林业生态县、优质怀药县五张牌,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化、特色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三农”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温县工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温县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制定了“工业强县,文化兴县,环境立县,稳定安县,创新优势,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跻身全省综合经济实力20强”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工业强县、项目攻坚”战略不动摇,围绕“六个培育”(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企业、名优产品和企业家队伍)做文章,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大企业带动,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塑料软制品、汽车锻配件、优质调味料、怀药加工、经济实用鞋五个基地,努力实现温县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目前,全县制革、制鞋、调料、铸造、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多家,省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7件。
温县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温县位于郑、洛、焦“中原金三角”腹地,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南有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北有焦温高速与长济高速相交,地方路网完善,百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霞院调水干渠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穿境而过,使温县成为联南贯北、承东启西的物流枢纽。温县是河南省首批对外甲级开放县和首批境外联系县。2002年,县政府先后投资1.5亿元创建了温县工业集聚区,首期规划工业用地近万亩,土地性质为国有非耕地,成立了县集聚区管委会,对集聚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全程协办立项、审批、注册等手续,免收县内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土地出让、财政扶持等方面,对外来投资者给予优惠政策。目前,湖北宜化、青岛双星、香港保和堂、南京金陵药业等一批外地企业纷纷到温县投资兴业。温县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贸流通、电力通讯等社会事业和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温县人民热忱欢迎境内外各界朋友到太极之乡学拳健身、投资兴业,共同创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