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吴起是真的爱兵如子吗?
吴起的确爱兵如子,吴起作为兵家先哲,留有吴子兵法一书存世,吴子兵法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将领要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只有你心中有士兵,打仗的时候士兵才会奋勇争先,以报将领的知遇之恩。 吴起在领兵作战过程中有这么一件事,当时他的部下有个士兵屁股上生了疮,吴起亲自脱掉了士兵的裤子,用嘴将疮里面的脓水吸了出来,不管他是另有所谋也好还是作秀也好,但是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在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化士兵。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士兵中毒了,吴起亲身将毒吸了出来,这个士兵回家之后就告诉了他母亲,还说自己日后打仗时一定要多杀几个敌人,以报将军之恩。他母亲就说道我能预料到你要战士沙场了,你父亲当年就是因为吴起为他吸毒,打仗时奋勇争先,最终战死沙场。 古代用兵讲究的是士气和军心,部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面临绝境时也能绝地反击,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这么打出来的,得军心者可得战场胜利,也可夺得天下,五代时期的藩镇就是典型。 古之将领大凡能与士兵打成一团的人,他的目的都是为了施恩,让士兵们知道这个将领是能和自己同甘共苦,都是好哥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沙场上最好的报答就是打胜仗多杀敌人,而将领们看到一群士气如虹的士兵,打仗时取胜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再爱兵如子其实质上也是为了自己的战绩铺路。
吴起是如何做到爱兵如子的?
吴起治军号令严明,军纪森严,赏罚严明,任贤用能。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和普通士兵吃相同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行军时不骑马,不乘车,背负干粮,坚持与士卒一起步行。吴起统率魏军攻打中山国时,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辗转呻吟,痛苦不堪。吴起巡营时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跪下身子,把这位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来,解除了他的痛苦。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大哭。别人说:“你儿子仅仅是个普通士兵,却得到将军为你儿子吮血,应是光荣之事,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呀,前几年吴将军为他的父亲吮吸疮口,结果他的父亲直到战死也决不回首。今日吴将军又为他的儿子吮血,我真不知我儿子要死在哪里了,我因此哭。”
诸葛亮到底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啊??
诸葛亮是山东人。是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扩展资料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 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