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职场 > 正文
卷首语到底怎么写?
卷首语到底怎么写?
提示:

卷首语到底怎么写?

放在正文前面的文章,主要用来阐述正文的主要内容和旨义,即导读。“卷首语”一般要求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在写法上你要注意提炼文字,言简意赅,突出正文主题。卷首语的写法并无限制,也无什么标准规范,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你个人风格。 卷首语例子 1、《从容日子》 有一只鸟,从空中飞过。须臾,又返回来。但已不是前面的那只鸟了。这,就是日子。日子是那只一去不复返的鸟,日子也是那一只只相似的小鸟。惟其一去不返,才让人珍惜。惟其相似,才产生悠闲。 2、《时光》 当你静悄悄地沉寂于一种忘我的情绪中,这时你常常会忽视时光的存在,你会忘记你的出生你的死亡——你只听得到“嘭嘭”的心跳声。久了,你抬起头来,你看,阳光的绿荫又移了一寸,树木的嫩叶又长了一分,这就是时光。时光被你的寂静拉长了,许多的时光就恍若梦中一闪即逝了。 3、《平静》 我相信,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外界的因素与此并无多大的关系。 4、《无需太多》 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得到或听到许多的。一朵花,一片绿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缕柔情,一点真心,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声同情的惋惜,便可使我们如品香茗、似饮甘醇了。 5、《想念》 常常会无端地想念一些人。想起一些人时,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切成一段段的,每一段都和一些人联在一起。没有这些人,生命似乎也就苍白贫乏,没有着落。 但也不单是朋友,一些不是朋友而不得不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甚至一些憎恨的人,也常常要想起他们。所以,生命便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些被你所爱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恨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无所谓爱或恨的人分去了。

卷首语是什么
提示:

卷首语是什么

“卷首语”是一本书籍或杂志中由编者放在正文前面的文章,主要用来阐述正文的主要内容和旨义,即导读。“卷首语”一般要求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一篇好的卷首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写卷首语的方法:
1、首先需要了解你的所有杂志栏目及栏目内容,仔细分析栏目内容所阐述的观点。
2、要分析出你杂志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栏目阐述的最重要的观点,同时将其他辅助栏目的观点进行罗列。
3、要从栏目阐述的各个观点中寻找卷首语立意的线索,同时将主要的论据或者实例进行线索串联。
4、通过上述分析确定卷首语的立意,观点鲜明、有趣,或者深刻、警醒,要简洁明确,立意可小可大,但一定要有行文的纵深空间,可以进行发散。
5、卷首语的立意要具有普遍性和普遍价值,同时还要阐述出你独有的观点,所以要对立意点进行发散,也就是既要联系杂志栏目主要实例也要进行发散性分析。
6、可以一语破的,也可以引起悬念,亦可以发人深思,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开篇;而后旁征博引,通过你整理的栏目内容主要线索和实例进行佐证;同时要利用发散出来的独有观点进行深刻剖析,将全文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7、卷首语不可长篇累牍,精悍短小为宜,段落不可过长,每段要适当控制字数,做到形散神不散最佳。

刊首语的《记者摇篮》刊首语
提示:

刊首语的《记者摇篮》刊首语

刊首语如果虎豹无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许多岗位上专业地依靠文字或者语言谋生,不括值夜班的人填写“夜班日志”以及小学生写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总结”这种初等的功夫,单是终日里以堆砌文字为业,其从业者就不可胜计了。不说作家,我们说记者。而记者与作家是一样的,像初等的文字工作者那样,易于在摆弄文字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基于习惯以及惰性的投机取巧,值班时写一句“平安无事”,写总结时说“自己几个月以来加强学习,进步很大”。想起有时候我们在文字面前这么懒,心里真是不好意思。就在这个关节点上,我们说起语言的修养。语言的修养意味着什么?说起来,这是一个很玄的话题。从小说,我们可以轻易地相信的道理是,把握语言的程度对文字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有制约的作用。而从大处说,语言的意义是十足的哲学命题。语言是有灵性的,语言在使人彻底地成为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开端,因为有了语言,文化才有了可能。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对语言的轻漫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文心雕龙,情采》篇云:“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说得明白,圣贤之书辞,那就是文章了。文章的意思呢,就是说,虎豹如果没有那层皮,与狗或者羊什么的也就没有区别了。所以文章是我们一切可说的道理以及要表达的意思的一层好看的皮,以示我们势同虎豹,而与犬羊不两立。在这个意义上,说到我们这些以文字为业者对待文字的态度,应该有一个前提,即不要以为你所说的都是一些有用的正确的大道理,就可以漫不经心地忽略文采的作用,这与不要以为你长得帅我就不打你是一样的意思。为文者不文是无理的行径。尤其是那种对文字的优美持轻蔑态度的作派,最为大不可取。其立论之处往往是一种反逻辑的角度,如,文字好就一切皆好吗?可反问,如文字不好就一切皆好吗?问题在于,并不存在这个一好就那个全部都好的事,这样的说法,以对文凭是不是可以决定一切的质疑以及对文凭决定论的反抗,来断然否定文凭的进步意义,直欲使人事部门的同志们背起行囊,到民间去察举孝廉,以充府衙人才之短缺。简单的道理就摆在那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比考试制度更先进更直接更有效的选拔与奖掖的自成体系而约略可以完善的制度。毫无疑问,语言是用来说明人世间的道理的。道理或者作为一篇文章的主题,一直是被突出地强调着的,读或者听的本意常被界定为对其中要义的恪守。但是,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会觉得,道理其实是有限的,许多老生常谈其实都是真的,这一点我们是明白的,只是这一点容易被我们忽略掉。道理并未增加多少,并未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冬天要穿棉袄,不穿棉袄迟早要落下病:比如穷家富路;比如站着说话不腰疼;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等等。是语言使这些道理发生了裂变。比如文学作品,从来所涉及的主题不外乎生命、爱情以及死亡,不外乎对人性向善的劝解,对好日子和向往,但是我们却总是能对这些作品做出高下的界定。界定的标准无疑与语言有大的干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我们把一点小道理说得毫无文采,太“野”,夫子是不高兴的。无意引经据典推广形式主义,只是以为,每日里作为规定动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新闻书写,总要有一点趣味在。而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所谓新闻语言,被人一本正经地说起的时候,往往掺杂着许多贬义。从本原的意义来讲,语言是易于令我们敬畏的。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我们清洁能通过文字把自己的内心恰如其分地向许多个对方展示出来,比如其中一个对方,一个与我们有约的女子,我们不能展示内心,我们得急成什么样子?得指手画脚地呜哩哇啦多半天?而因这憋气与窝火,我们得与部落里曾经要好的伙伴打多少次架?对语言的敬畏,将引领我们抵达一个新的境界。关键之处是我们作为以文字为业者,要把这种感觉当一回事。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渐进的提高以及进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假以时日,自可有悟。其实新闻工作者所做的,把发生过的事,郑重地向读者讲述一遍,与这情景很相似。这相似使我们对语言有敬畏的大理由。如果我们必须说话,为什么不好好说一说呢?虎豹是不可以无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