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州起义的意义
邓小平在左江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时间虽然只有几天的时间,然而这几天却是那么的不平凡,它是左江地区历史上最辉煌、最令左江人民引以为豪的日子。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湮没了多少往事,邓小平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深,并多次提及。1962年,龙州人民兴建龙州起义暨革命烈士纪念碑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百忙中为纪念碑亲笔题词:“革命的胜利果实,是烈士们的鲜血凝成的。红八军和人民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红八军英烈、对龙州和左江革命老区各族人民的殷切怀念之情。
龙州起义的历史
1930年2月1日,参加起义的部队包括左江军委领导下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900人和左江各县农军1000多人在龙州举行工农兵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简称红八军,建立左江革命委员会。不久,红八军失败,退出左江地区,余部编入红七军。和百色起义及红七军的情况相似,起义前成立了左江军委,在中共广西前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第一任军委书记为徐冠英,在蒙志仁叛变后,宛旦平、何世昌、邓小平先后担任军委书记。起义时何世昌担任军委书记兼任红八军政治部主任,俞作豫为军长,宛旦平任参谋长。李明瑞虽然不在左江军委,应该还是直接参加并领导了龙州起义,并对起义起了重要作用的,随后担任红八军总指挥。中央代表邓小平在起义发生两个月之前对起义的准备工作进行了两天指导后就离开了,没有参加起义,并在起义发生三或四个星期后,根据中央任命,就任红八军政治委员。龙州起义和成立红八军并没有得到中央的批准,因此龙州起义是在中共广西前委(后称红七军前委,书记:陈豪人)的领导下临时举行的。不过由于龙州的国际地位,其政治影响更大,也得到中央领导人李立三的热情赞扬。可是因为具体参加起义的领导人在政治上的软弱和军事上的短视,起义前准备工作做的很不到位,起义后对旧军官的改造也显得优柔寡断。因此虽然起义暂时取得了胜利,可是红八军很快就失败了。对于红八军的失败,担任军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何世昌的工作能力有限,军事领导人俞作豫的失误应该更大一些。对起义和军队都没有进入状况的邓小平,基本上不应该负什么责任。
红军建制
一、红一方面军 1930年8月24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当时红一军团辖红三、四、十二军,红三军团辖红五、八、十六军。 1931年8月,张云逸、邓小平的红七军编入三军团。同年12月24日,宁都起义的国民党军(26路军)编为红五军团。1932年6月改称红一方面军。 1933年编成为红一、三、五军团和江西军区独立师,其中,一军团辖四、十四、十五军(十四、十五军原为五军团编制),三军团辖一、二、三、四、六、七师,无军一级,五军团辖三、二(原一军团十二军)军。 红七军团原为1930年赣东北红军部队扩编而成的红十军,1933年1月与中央红军会师,划归一方面军,1933年7月20日改为红七军团,红九军团于1933年10月28日由红一军团三师、红五军团十四师合编而成。 红八军团由红七军团二十一师和中央红军直属二十三师,在1934年9月合编而成,兵力最高达24个军共7万余人。1933年编成为,一、三、五、六、七军团,1934年7月红七军团北上,改名“抗日先遣队”,10月与1933年初成立的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后失败;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先前进至湘西和二军团会师。 1934年长征开始时,一方面军编成为红一、三(各三个师)、五、八、九(各两个师)军团,其中八、九军团为长征前最后一次“扩红”时组建,多为新兵,装备及战斗力较差。湘江之战时,八、九军团被打散。湘江之战后,八军团番号撤销。余部编入五、九军团,一直是作为全军后卫。九军团在贵州曾经单独作战,以掩护主力进行机动作战。 1935年毛儿盖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离开红四方面军向陕北前进,其时五、九军团因驻地在四方面军中,未能随军北上,编入红四方面军。俄界会议后,一、三军团与干部团编成中央纵队,至陕北组成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前全军整编为红一军团,1935年11月与红十五军团汇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二、红二方面军 原为红二、六军团,1935年接中央命令编为红二方面军,后来和四方面军会师后编成中还包括九军团和三十三军一部整编为三十二军(和四方面军的九军区分)。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同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师,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并将原属一方面军的三十二军(三十二军就是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编入。 三、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红七军,黄麻起义失败后余部以后发展成红11军第31师。加上在六霍起义和商南起义中诞生的红32师和红33师改编成红1军。 1930中红15军与红1军合并成红四军,军长为邝继勋,政委曾中生,参谋长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红4军和红25军正式成立红4方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 鄂豫皖时期: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包括红四军及红七十三师。后第四次“围剿”后红四军转移向川陕发展,留红七十三师于鄂豫皖坚持。后徐海东率部向陕北突围而去,到达陕北后编为红二十五军,与当地的二十六、二十七军编为红十五军团。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黄麻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 1937年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抗战时期坚持华南敌后抗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后北撤山东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929年9月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独立师(后称第2独立师)。 这支人民武装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1947年十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127万,另有民兵268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工农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