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职场 > 正文
【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助手@难为助手@除却巫山不是云助手@表达助手@意思助手@网站小助手】:今天小迷助手分享的内容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意思,曾经沧海,难为,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意思,小迷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
提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文: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唐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然后,我们来看看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关于作者元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全诗
提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全诗

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 开头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_,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本人所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还说当一个男子喜欢一个女孩以后,其他的女孩在他眼里,就一文不值了,这句话能够和很多人达到共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乏其例。有一男子偶遇一女子,一见钟情,一见销魂,不忍离去,用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女子,只见她清丽白腻的脸庞,双颊晕红,乌发如漆;身材高挑,体态轻盈,言行举止端庄娴雅,气质非凡;一笑一颦之间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风韵。后来他们相识相知了,彼此还谈得投机,由于女子长相出众,为人谦和,对人真诚,热心快肠,做事认真谨慎。那男子不知好喜欢她,尽管是穷书生,但能用一颗炙热的心对她,呵护她。她也觉得那男子是真心对她,痴情地爱她,就接受他。谁知又有个女子以为这个男子有钱的,经常给男子打电话,发QQ短信挑逗他,甚至还说他喜欢的那个女子的坏话。千方百计的勾引他。可那男子却不屑一顾,看她经常不停的骚扰他,男子用QQ发了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给那女子QQ上,让她去领会。明确表明男子根本不会理睬她,她不能和他眼前的女友比,再者就是有再美貌的女子,他也不会去看一眼。男子对他心仪的女友经常表白自己的心思,并常用这两句来向她盟誓。不仅如此,那男子隔三差五就和女友幽会。从这些交往的情形看,他们的感情是笃深的。那男子绝对是心无旁骛,忠贞不渝的。这岂不又是“难为水”、“不是云”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心无杂念,表示他对再美的女人绝无眷恋之心了。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没有那个女人能超过他的妻子的美。世上有美于他妻子的女人很多,但在他的心目中,唯有妻子最美。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妻子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这也是有涵养的古人一贯的做派。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对妻子怀念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诗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来源:中学教育·中旬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谁的诗句?什么意思?
提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谁的诗句?什么意思?

这首诗出自哪里这句诗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之四,是一首纪念爱妻的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是元稹为纪念亡妻韦丛所作。元稹诗文兼擅,尤以诗歌为甚,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他众多的诗歌创作中,悼亡诗是其中不可忽视、颇有成就的一部分,如同清代的的悼亡词一样。在这些悼亡诗中,元稹为我们留下了太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如“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等等。这首《离思》之四不仅前两句非常有名,而且后两句也非常有意味,是一首整体很成功的诗歌。这首诗的意思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为:曾经到临过苍茫深广大海的人,便无意再把那些细水放在心里;见识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云彩的人,其他的彩云在他那里都仿佛失了色。我漫不经心地穿花而过,却懒得回头;其中的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的你啊。由此可见,“沧海”和“巫山”是诗人心中最美好的存在,别处的水和云与之相比都会黯然失色。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情诗,大气磅礴的诗句中暗含绵绵的情意,寓意深厚,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曾经相爱之人的款款深情,强烈抒发了诗人对感情的忠贞不渝。 接近现代解释是什么现代名言中接近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出自近代沈从文先生的情书。要是用接近现代来解释,我认为这句最为恰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此句也是我们的口头禅,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为何能够如此打动人她 的女子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不过,现在看来元稹这句诗远比孟子那句出名。我想,主要是“唯有真情才会动人”,这首诗打动了多少痴男怨女,成为爱情千古绝唱,也成为诗人代表作品。的女子谁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不过,现在看来元稹这句诗远比孟子那句出名。我想,主要是“唯有真情才会动人”,这首诗打动了多少痴男怨女,成为爱情千古绝唱,也成为诗人代表作品。 以上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什么?
提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扩展资料: 赏析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 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比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就像大海里的水和巫山的云,其深刻和美丽举世无双——除了他的妻子,没有一个女人能让诗人动心。诗人通过人间“海水”“巫山云”的美景,表达了对爱妻始终不渝的感情,表现了昔日夫妻的美好感情。 1.表面上看,“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的意思是看了《海水》和《巫山云》之后,其他地方的水和云就很难再见到诗人了。其实是比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就像大海里的水和巫山的云,其深刻和美丽举世无双——除了他的妻子,没有一个女人能让诗人动心。诗人通过人间“海水”“巫山云”的美景,表达了对爱妻始终不渝的感情,表现了昔日夫妻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意境深远,寓意丰富,感情火热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对联。后来,它不仅被用来表达深刻和坚定的爱,也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丰富的经验和高瞻远瞩。这首诗也在客观上增强了人们对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的认识。 2.失去妻子的情感,宫廷中权贵的冲突,双重打击让元稹非常痛苦。因此,在这一时期,元稹写了许多纪念亡妻的诗,《离思》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表面上是为了悼念亡妻,但其真正的意义是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以权谋私,极其不小心。 3.这种忠君的表达在唐诗中很常见,其中最经典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汉唐子弟的故事来批判时代的弊端。元稹没有批判时代弊端的意思,而是通过对妻子的爱,延伸了对国王的爱。毕竟元稹是政治家,他首先关注的是政治影响力,其次才是儿女情长。 4.元稹为纪念亡妻写的资料很多,但我觉得诗的意思完全错了。如果是为了悼念亡妻,那么一个是诗歌的意境里没有悲伤。反过来说,下面这两句“采花懒评花木,半个和尚半个君主”,分明就是我自己诚意的表达。看情况吧,也就是说这个女生还没追到我。我对这个女生表白是为了打动这个女生,对我老婆完全不是一个语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三句以花喻人,即使走进百花盛开、清馨四溢的花丛里,也懒于回首无心去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盛开的花朵,表示对女色绝无再留恋眷顾之心。第四句承上“懒回顾”的原委,含蓄地说:一、他对世事看破红尘修道的缘故;二、因为失去心爱的人,再不会动心于其他的芳草繁花,这是悲痛无法解脱的感情上的一种寄托;“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修身、修德、治学的一种自我操守。“半缘修道”、“半缘君”所表现的忧思之情,完全是一致的,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