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职场 > 正文
汤和现在的后人有那些
汤和现在的后人有那些
提示:

汤和现在的后人有那些

汤和有五子。长子汤鼎为前军都佥事,随征云南,中途去世。少子汤醴,积功升至左军都督同知,征讨五开,死于军中。汤鼎之子汤晟,汤晟之子汤文瑜,都早逝,没能继承爵位。明英宗时,汤文瑜之子汤杰请求继承爵位,英宗竟以四十年之久没人继承为由,将爵位罢免。 汤杰无子,以其弟汤伦之子汤绍宗为后。明孝宗任用功臣之后,授汤绍宗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嘉靖十一年(1532),封为灵璧侯,食禄千石。汤绍宗传子至孙汤世隆,隆庆年间汤世隆协守南京,兼领后府,改提督漕运,历任四十余年,因功加封太子太保,进升少保。死后,谥号僖敏。爵位传至明朝灭亡而终。 汤和的曾孙汤胤勣,字公让,诸生,工诗,负才使气,“景泰十才子”之一。巡抚尚书周忱使作启事,即席具数万言。周忱向朝廷推荐,于谦召询古今将略及兵事,胤勣应对如响。累授锦衣千户。偕中书舍人赵荣问候明英宗于沙漠,脱脱不花问中朝事,慷慨酬答不少屈。 景泰中,因为尚书胡濙的推荐,署指挥佥事。天顺中,锦衣侦事者摭胤勣旧事以闻,谪为民。成化初,复故官。三年擢署都指挥佥事,为延绥东路参将,分守孤山堡。孤山最当寇冲,胤勣奏请筑城聚粮,增兵戍守。未报,寇大至。胤勣病,力疾上马,陷伏死。事闻,赠祭如例。 西征北战 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汤和受命在明州造船,将粮食运往直沽,因受海上飓风袭击,将粮食运到镇江后返回。随即,汤和被授以偏将军,跟随大将军徐达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一起从怀庆越过太行山,攻取泽、潞、晋、绛诸州郡。同年五月,汤和随徐达攻占兴元(今陕西汉中)。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率军渡河进入潼关,分兵径直奔向泾州,派部将招降了张良臣,张良臣不久又反叛离去,汤和会合大军围攻庆阳,将张良臣俘获斩首。汤和被授以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一起率水师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险要地段,汤和进攻没能成功。 又遇江水暴涨,驻军大溪口,军队长久不能前进,而傅友德已率军从秦、陇深入,攻取汉中。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率军跟随其后,进入重庆,降服明升。还军之后,傅友德、廖永忠受到朱元璋的赏赐,而汤和不及他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汤和

汤和的后代是谁
提示:

汤和的后代是谁

汤和简介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是明史上有名的军事将领汤和简介,和朱元璋一同出生入死几十载,开国名将的称谓再适合不过。汤和做事谨慎、善于思考,这些优点成为其在明朝诸多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了基础,在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等诸多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是明成主朱元璋大破元军的得力助手;屡次的南征北闯为汤和提供了充沛的战场经验,无论是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还是俘获福建南平的成有定,甚至在浙江沿海的抗倭寇战中,汤和都表现出一名元帅应有的战斗素质。“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便是对汤和最好的褒奖。 汤和塑像 汤和是安徽钟离城生人,也就是今天的凤阳东乡的东湖村人,汤和自幼就表现出和常人不一样的一面,他武艺高强,16岁的时候,汤和加入郭子兴领导的濠州反元义军汤和简介,和朱元璋一起开启了打天下的道路。 汤和26岁加入农民起义,平定了镇江、浙东、福州、漳州等地的元军残党,1353年随朱元璋一同进攻大洪山,1356年评定集庆,1371年率水师进攻四川,1381年北征漠北,1387年同朱元璋一起出巡山东,驻守浙江沿海,致使倭寇不敢侵犯。 汤和剧照 晚年的汤和依旧是一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状态,无奈朱元璋不愿长期统率军队,1388年为明朝南征北闯的汤和衣锦还乡,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战场。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逝,朱元璋泪流不止,赠送黄金和布帛作为丧葬费用,并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汤和后代 汤和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汤鼎在随军征战云南的中途去世,原因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或许是应为战事紧张,或许是因为战死沙场。小儿子汤醴是比较幸运的,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汤醴成功升到了左军都督的位置,但是在征讨五开的行军中去世。 汤和像 汤鼎的儿子汤晟和孙子汤文瑜都因为不同原因去世的很早,没有机会继承父亲的爵位,汤文瑜的儿子汤杰倒是长寿,但是在向明英宗请求继承爵位的时因为太多年没人继承被罢免,这对汤和后代在政界的地位很不利,汤和作为开国功臣,其后代的尴尬遭遇或许是自己也想不到的。汤杰没有儿子,弟弟的儿子汤赵宗作为家族代表,被明孝宗任命为南京锦衣卫的一名指挥官,这一官衔一直传到汤绍宗的孙子汤世隆,并在汤世隆手中发扬光大,在驻守南京的时间内,汤世隆表现较好,连连获得提升,任职时期也长达40年。只后汤家在明朝的地位逐步确定下来,官爵也都得到分配,直到明朝灭亡。这样的结果,相信是对功勋显赫的汤和最好的交代,是对明朝开国将领的子孙最好的褒奖。在旁人眼里,加官封爵不过是天经地义,但对于每一位汤家后代来说,这更是一种至高荣誉的象征,是对祖先的认可,是一个自己可以一展宏图大舞台。

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成为善终的那一个呢?
提示:

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成为善终的那一个呢?

明朝有个特殊的开国元勋。 他是武将,也是“奥斯卡影帝”、他是朱元璋起家最早的大股东,却在封赏时被朱元璋故意降格,最后又成朱元璋舍不得杀的人,是明开国元勋中的稀有“物种”。他便是在腥风血雨的洪武末期,还能在朱元璋手里善终的汤和。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汤和此人究竟有什么神通,能在朱元璋手里全身而退?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起点是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村里谷场经常有这样一群孩子,领头的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下面则是跪着的“文武百官”。更搞笑的是,旁边还有个孩子骑牛当大将军,他们商国议政、挥斥方遒、好不快哉!游戏名字叫做“重八皇帝概念版”,谷堆上坐着的领头自然是朱重八,也就是后来大明的皇帝朱元璋。重点不在他,重点是骑牛的“大将军”,他便是今天的主人公汤和。 如你所见。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两人相差三岁,同村光着屁股长大。不过,汤和家要比朱家惨点。朱元璋是十六岁没了双亲,汤和在他幼年就失去了爸爸妈妈。 生活有时是磨难,有时是馈赠,或许是从小独立生活的原因,汤和的性格被磨炼地没有棱角,他总是有着超于同龄人的忍耐。这点在两人面对逆境时完美体现,在安徽发生天灾的那几年,胆子比较小的朱元璋去当了和尚,而汤和则带着乡里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要不说打仗要从娃娃抓起呢,打小骑牛、指挥军队的汤和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为了百户,之后更是攻下人生第一座城池,而被一举晋封为千户。一切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从吃不饱饭到吃香喝辣的,汤和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酒足饭饱之时,他突然想起:发小朱元璋不知道怎么样了?从家里闹了灾后两人分别,时间都过去了这么久,现在不知道他吃得饱吗?穿的衣服究竟抗不抗冻? 汤和吃过苦,他不想让别人吃苦。于是热心的写了封信给朱元璋,先是介绍了一下红巾军的情况,后告诉他:哥哥现在已是千户了,赶紧来这里吧,吃饱穿暖前途好,而且我在,别人欺负你我罩着你! 这信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火,让躲在皇觉寺苟且的朱元璋看到了人生还能继续的希望,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红巾军是一个平台、是个阶梯,有了汤和这位好兄弟的引荐,剩下的便是一步一步往上走。 用现在的话说,汤和这人能处。朱元璋来这里之后,汤和把他照顾得很好。从不在他面前耍架子、从来不说什么我资格老,你就得听我的诸如此类的话。汤和的谦虚真诚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快朱元璋就靠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他的上级。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人在军中的表现都很好,职位也是一直在升。他们常在打完胜仗后把酒言欢,将过去的委屈借着酒酿成动力,仿佛光明的未来在向他们招手。 可是人生哪有时时如意,命运似乎是刻意考验两人的感情。朱元璋升迁太快,导致许多军中老将被他甩在身后,老将们就很不服气,毛都没齐的小子。朱元璋往左他们要往右,朱元璋下令他们就瞪白眼…… 唯独汤和永远站在朱元璋这边。他虽比朱元璋大三岁,也比他进入军队早一年,但他丝毫不耍排挤那一套,反而十分认真听从朱元璋号令,还时不时地告诉元璋兄:别管那群老油条,哥信你!听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这就像给泼了冷水的朱元璋燃起了一堆篝火,两个字,暖和~ 要是给别人,朱元璋算哪颗葱?要不是老子介绍你还要饭呢!凭什么能对我指手画脚?拉那些老将把朱元璋踩下去,他当成升官路上的垫脚石,才是正常人会做的选择吗? 但事实证明,在真情面前利益是那么不值一提。而汤和与朱元璋之间的这份感情叫做“兄弟情”,因为汤和从心里认为:两人命都苦,只要兄弟现在日子好了,那就行了,谁高谁低实在没必要。人生有兄弟如此,无憾…… 朱元璋在单干之后,汤和一直辅弼在他的左右。他先随朱元璋攻下采石矶,意欲平定太平府。因为太平府要作为跳板,可以支撑他们持续扩张,相当于暂时大本营的作用,所以胜利十分必要。既然重要,那我汤和就拿命拼,战斗中他被飞箭射中左大腿,他将箭拔出后继续投入战斗。 从至正17年到至正26年,汤和的主要任务都是镇守常州。常州这个位置很危险。靠近张士诚的领地,守将很容易就被策反,而朱元璋把这个位置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汤和。 张士诚常派奸细和小股军队骚扰,汤和不为所动,他先是固守城池,起先是一步步击退张士诚的攻击,而后直接在至正26年,与常遇春、徐达合力主动出击,攻克平江,生擒张士诚。作战中,汤和被飞炮击伤左臂,朱元璋得知消息心疼的不得了,下诏让他回去养伤。汤和回去了,但还没等伤完全痊愈就再次投入战场。 不过,在这场战斗中汤和也犯了一个可大可小的错。汤和爱喝酒,这喝了酒就开始没脑子。他曾有事请示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没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所以这次他喝醉后就抱怨说:“我守在这里就像坐在屋脊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意思就是:你对我不好,我就去投奔张士诚了。 汤和可能只是一句抱怨吐槽,以两人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分开。但这话对朱元璋来说就十分刺耳了,朱元璋毫不留情面一顿教训,直到汤和跪下来不停磕头认错,他才罢休。 至正二十七年,汤和直接大败方国珍,将其生擒。没到一年的时间,又大胜陈友谅的弟弟陈友定,也是生擒。洪武1年到洪武2年,汤和跟随徐达多次出征,彻底平定河北及关陇地区。 可以看到,在提及的这几场战役中,汤和的对手都是当时较大的割据势力,是朱元璋主要的几个对手。可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汤和却只被封为“中山侯 ”,岁禄一千五百石。这对汤和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同期的徐达等人都是公爵,而汤和的侯爵显然低他们一等。 尽管汤和的战功没有徐达他们高,可论两人的关系,封个公爵真的一点都不过分,可是朱元璋没有,侯爵没商量。如果给蓝玉,这种事情他早就大喊大嚷大叫了,但汤和没有。他反而在朱元璋面前更加谦虚,在行军作战上更加努力。你要说他是傻吗?并不是,其实这里面有着更深远的考虑。 在多次击败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后,汤和终于被封为“信国公”,加禄至三千石。但是在封他为信国公的时候,朱元璋却把他之前犯过的错又拿出来又是一顿教训,还让人把这些过错,刻在了汤和的世袭凭证上,实在是没有给汤和一点面子。但汤和依然是没有任何的怨言。 这里可能有些人就生气了,这朱元璋忘恩负义吧?曾经汤和是怎么帮你的,现在你又是这一副嘴脸。还会有人骂汤和是个呆子,被这么欺负还没点脾气。但其实,朱元璋和汤和都有自己的考虑。 朱元璋考虑的是:汤和作为曾经的兄弟,他不能死,他不忍心。而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发生,他就需要不断提点打压汤和,因为在他看来,不打压谁都会膨胀,汤和也不列外,而膨胀的后果只能是死。 但是朱元璋的这种考虑,对汤和来说是十分令人寒心的,汤和他根本就没打算染指政治。因为他知道,权力斗争中没有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参与斗争,在帝国这场没有硝烟的内部战争里,只有活着,才称得上最终的胜利者。 正如老子那句话所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长达六十多年的相处时间,汤和几乎摸清了朱元璋所有脾气,他是失望的。失望的是兄弟这么久,朱元璋依然对他抱有防备。他有能力,所以他能在朱元璋手里赢到东西,地位、金钱、甚至是精神上的满足。 但他知道有一样东西永远赢不到,那就是信任。一个帝王对异姓功勋的信任。自古共患难易,共融荣华难。哪怕曾经亲如兄弟,哪怕曾把你从地狱拉出来。所以汤和学会了给人生做减法,之前被骂、被低人一等对待无所谓,某种意义上这是好事。 后来,汤和看形势有点不对,更是直接做起了除法。 洪武18年,当汤和成功率领军队平定南蛮后,他主动告诉朱元璋:我累了,不能再帮你带兵打仗了,我想回老家找块好地方建个宅子,颐养天年,直到去世。这话仿佛给朱元璋抬起的脚下,垫了一个既美观质量又好的台阶,朱元璋开心地不得了立马答应,而且还赏赐宝钞5万帮他修建。 后来,倭寇经常骚扰沿海一带,朱元璋把汤和召来对他说:你虽已年迈 请你替朕一行。汤和到实地巡视后,带兵在江浙沿海一带设卫所59座。 而当他从浙江沿海返回后,也是还没等朱元璋表示便主动找到他交兵权、辞行:王上,凤阳新宅已经建成,臣要走了。 朱元璋恨不得功勋全是汤和这样的人。于是,赐他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套,赐给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样多,并且下诏褒奖:诸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从此以后,汤和每年只需上京朝见一次便好。 洪武23年,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朱元璋又亲自慰问,赐予黄金。洪武27年,蓝玉案正如火如荼,朱元璋选择了这个时间去探望汤和。很大程度上,这次见面决定汤和的生死。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当朱元璋话里有话说了一堆后,却发现汤和张着嘴,口里流着口水,已经完全不能说话 ,只是不停地扣头。 朱元璋似乎懂了,汤和是在示弱,还有乞求:皇上,你可就只剩我这么个残废兄弟了。我们不能确定,汤和最终是否原谅了朱元璋,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汤和的演戏。但望着朱元璋离开的背影,他的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的。 “朱元璋,就这样吧!你虽有缺点。但也是我最久的兄弟,从骑牛的大将军到国公,从凤阳农村到南京皇宫,是你陪着我走到了最后”。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七日,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罢朝三日,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肖像于功臣祠,配享太庙。汤和与蓝玉在政治上的表现,一个内敛,一个奔放;一个善终,一个惨死。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那句话真是没错。

汤和有何特别之处,朱元璋为何杀尽开国功臣不杀他?
提示:

汤和有何特别之处,朱元璋为何杀尽开国功臣不杀他?

说起来还是因为汤和是个聪明人,他明白开国功臣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看看他那些一起打拼过的兄弟就知道,因为在以后他和朱元璋相处时,深知君臣的本分是什么,绝不可逾越,更是要谨言慎行。在朱元璋面前摆正自己的位置。 唯一个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喝酒,汤和(公元1352年)率领十几名壮士一起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被擢升为千户之后,他给身在皇觉寺的发小朱元璋写信,将他引荐到郭子兴帐下。虽然当时的汤和官阶高于朱元璋,但是他早就看出朱元璋非池中之物,所以始终对朱元璋非常尊重。说起唯一一件得罪朱元璋的事,就是他奉命驻守常州之时,曾经请事朱元璋,却被朱元璋否决了,他因此在酒后口出怨言。这件事被朱元璋记了几十年。好在后面汤和聪明,及时向皇帝磕头赔罪,这事也就过去了。 汤和是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汤和投其所好,选择急流勇退,退隐山居离开朝政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行为皇帝必然是非常高兴。皇上为汤和在凤阳造好房让他安养晚年。这就是汤和的过人之处能进能退真乃英雄也,在老家低调做人低调做事,不与官打交道,不谈论朝政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朱元璋要杀尽所有的有功之臣,往往确漏了汤和确实有点本事,看来只要不对朱元璋有危险,他也不会赶尽杀绝。洪武二十七年重病中的汤和奉命朝觐,朱元璋派人接他来南京,直接用车送到宫中,拉着他的手,和他回忆儿时的人和事,回忆当初起兵时的艰难,而汤和只是不住地叩头,什么都没说。次年农历八月,七十岁的汤和病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两年后朱元璋病逝,估计也是觉得他的后继者没啥危险了,自己也放心。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简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
提示:

明朝开国功臣汤和简介,大将汤和是怎么死的?

汤和是明朝大将,是当初与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拨人中的其中一个,是开国功臣。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去世于公元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长大的好兄弟,这使得汤和在后来成为朱元璋手下极受重用之人。 从小在贫苦家庭长大的汤和,见惯了社会冷暖,知道没有一个好的地位和富有的钱财,一辈子都是人下人。贫穷而悲戚的生活让汤和早早长大,立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汤和自幼聪慧,很有领导才能,小的时候和孩童嘻戏,他总是处于领导地位。长大后的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沉稳敏捷,善于谋略,于公元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之职。后来在跟随朱元璋渡长江作战之时,因为屡破元军,军功卓著,因而累功升迁至统军元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参加起义,还是汤和写信劝说。后来朱元璋功绩积累甚快,没多久就居于其上,但是汤和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嫉妒之心,而是在成为朱元璋的手下之后,尽忠尽职,听从指挥 ,没有仗着自己资历老或者是与朱元璋的情分在就胡作非为。这一点为朱元璋后来在诸位将军面前立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1353年,朱元璋受命进攻大洪山,进而迅速攻克滁州,领管军总管之职。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与朱元璋都是同辈汤和简介,而且大家都抱着建功立业之心,豪气万丈,并不觉得朱元璋比自己好在哪儿,因此并不肯屈于人下。所以许多时候朱元璋传达的命令,许多将领都听之任之,让朱元璋的统领指挥越发艰难。 汤和当时也是朱元璋部下诸将之一,而且是他写信邀请朱元璋来参加起义,并且他还比朱元璋大三岁,他更有资本在朱元璋面前”倚老卖老“。但是所有将领之中,只有汤和谨慎认真的听从朱元璋的指挥,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公元1356年,刚刚平定集庆不久的汤和,马上又率徐达攻取镇江,晋升为统军元帅,其后又率领军队出行巡察奔牛、品城,降服陈保二,攻取金坛、常州,然后汤和以枢密院同佥身份驻守常州。 公元1357年,一直到公元1367年,镇守常州的汤和,多次击败张士诚部队,保证了常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被牢牢的控制在朱元璋手中。 公元1367年,汤和领征南将军之职汤和简介,率军进攻南方地区,于浙江击溃方国珍部,于州,俘获占据延平。 1356年(至正十六年)农历三月,汤和随军平定集庆,立下了功勋。平定集庆后不久,汤和又跟随徐达攻取镇江,(同佥为院官身份,节制元帅)的的陈友定,后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公元1378年,因功被朱元璋授予信国公的爵位,领俸禄三千石。此后汤和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操练军队于中都、临清、北平,远征塞外乃儿不花。思州蛮族叛乱后又率军随楚王征讨,俘获敌军四万人,擒获蛮族的首领而归。 一个好的皇帝不仅仅自身才能出众,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完整而优秀的领导班子。可以说朱元璋最后能取得起义的胜利,并且顺利建立发展大明王朝,不能抹去谋士将领的功劳,其中作为朱元璋发小的汤和更是对其尽忠尽责。 洪武后期,年迈的朱元璋感知自己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为了给后来者铺平道路,他上演了真实的”狡兔死走狗烹“。而汤和早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幕的出现,因此于公元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公元12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汤和因此成了各开国元勋中,少数获得善终之人。

明朝名将汤和生平?
提示:

明朝名将汤和生平?

汤和生平简介





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名将。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升统军元帅。二十四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解围而还(参见)。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十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
人物汤和资料更新于2007-12-14 21: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