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官员服饰有哪些特点?
引言:明朝官服跟其他朝代差别是非常大,从唐宋时期,朝服颜色都成了分辨官员品级唯一形式。而且他们在官帽和官靴上面也有了明显的特征。有网友就提出疑问,那么在明朝,他们官员服饰到底都有哪些特点呢? 一、明朝朝服是什么?明朝朝服最主要就是有一种麒麟袍,它特点就是衣襟比较大,然后领子是斜的,在袖口地方比较宽松。对于所有朝服来讲,麒麟袍是非常华丽,而且所绣花纹除了在胸前以及后背两处地方之外,在肩和上端和腰下也有花纹。还有一种就是官员平日办公穿的衣服,它的特点就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然后腰间束带这是大家也比较常见。 二、明朝祭服是什么?所谓的祭服也就是指在祭祀时所用的礼服,在明代的时候,朱元璋认为古制太过于繁琐,所以他只允许在祭天帝和宗庙大礼中采用比较隆重衣服,其余小祭祀一概都不用。官员有其各自服装,比如说像青衣、梁冠。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官员衣服具有很明显的特征,每一个不同的衣服都代表着不同的方法做事。比如说他们上朝都会穿着朝服,而下朝都会穿着办公的衣服。 三、明朝赐服有什么特点?所谓赐服就是皇帝赏赐一种服饰,而对于这种赏赐皇帝比较随意没有限制。有时是想给功劳比较大的臣子,也有是赏给皇亲贵族,还有一些太监外国使节。特点主要是由莽服,飞鱼服,斗牛服和麒麟服这些都是不同种类构成这样服装。明朝的服饰种类多样,而且特点都不一样,所以说在明朝服饰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特征。看到这么多丰富多彩种类的衣服,就能想到明朝是一个怎样的盛世。
明代服饰是怎样的?
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那么? 明代对帝后、文武官员、庶民服饰的样式与尺寸、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严格规定,因为服饰最能“辨贵贱,明等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明万历以后,明人的服饰发生了剧烈和显著的变化,显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妇女的着装与衣饰,更是争奇斗艳。这一时期,男子的巾帽主要有乌纱帽、网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的统帽等;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可以说,“美”入民家是明代服饰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和引人注目的社会风尚。 主要特点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命妇服装 古代留存至今的资料中,大部分是宫廷中命妇着装形象。命妇著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一般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 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 明代的褙子的纹样与霞帔在品极差别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妇用团花,不用缠枝花。明代使用褙子面很广。按身份来分有两种型别;贵族使用的褙子,在礼节性场合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平民做为常服就采用直领小袖对襟形式。 马甲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佩饰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带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 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著四件小物件:即镊子***是一种一头固定,一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用以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子"***、牙签***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其他 《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书,其中记录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平民女服用料则受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即"絁"***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绿色和桃红色等浅淡的颜色,而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䌷纱和绢布。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襴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皁***黑***色缘边,青圆领、皁绦软巾垂带。脚夫和搬运工则著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著草制的靸鞋。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著大红色履为典型式样。
清朝官员品级服饰图案是什么?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官、武官两种。清代官服补子大体与明朝官服补子类似。不过清朝文官补服上的禽鸟与明朝最大区别是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则是两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补子则都只有一个走兽。 皇帝的服饰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朝官员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