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
1、能养,即服劳奉养。 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敬,主要体现为“无违”,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提意见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并维护其尊严。 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从孔子的疑问中可知,仅给父母吃饱穿暖还不是孝,还应做到“敬”。仅仅能供养父母,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孔子驳斥了当时“孝”的概念,认为孝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 3、爱,即内心要对父母充满爱心。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父母在的时候要尽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对待,并按照风俗进行祭祀。 4、“孝”为仁之本,是立国之基。 《论语》开篇就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一个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讲求“孝悌”,在社会上就一定能守秩序。 在社会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会违法乱纪。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们知道只有将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的道路才会是坦途。 5、人生的规范很多,但在众多规范之中,最根本的便是“孝悌”。 为人与立国,关系密切。有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透彻阐释了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这样一种个性与共性的逻辑关系。如果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一个人做到了“孝悌”,整个社会就必将呈现稳定祥和的状态。 《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盖谓在上者能导民与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则其民自能忠于其上”,可见如一国之君能做到上孝下慈,广大民众自然会被感化而忠诚于上。可谓“孝”是“文”“政”之基础。
古人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该句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节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的微言大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