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职场 > 正文
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
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
提示:

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

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为: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或财务收支的变动。在我国,复式记账曾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三种,但规定使用的只有借贷记账法一种。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与贷的形式:借与贷的对应关系有,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即“一借一贷”,借方有一个会计科目贷方也只有一个会计科目。复合型有“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多借多贷”。 一借多贷:借方一个会计科目对应(即金额的对应相等)贷方多个会计科目。 多借一贷:借方多个会计科目对应贷方一个会计科目。 多借多贷:借方多个会计科目对应贷方多个会计科目;一般只在一笔经济交易或事项客观存在复杂关系时才使用,编制会计分录时应尽量避免。 通常情况下,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 复式记账法作用: 1、复式记账比单式记账更完整地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全貌。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复式记账能够把所有的经济业务相互联系地、全面地记入有关账户中,从而使账户能够全面地、系统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够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2、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在两个方面的账户之间形成了一种数字上的对应平衡关系,如果记账发生错误,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因此可以通过试算平衡的方法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3、复式记账法较好地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及经营成果。

复式记账法包括哪三种
提示:

复式记账法包括哪三种

复式记账法可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 1、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以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第一,在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对每项经济业务,既要记录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又必然要记录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即“有借必有贷”;账户借方记录的金额必然等于账户贷方的金额,即“借贷必相等”。 第二,所记录的账户可以是同类账户,也可以是不同类账户,但必须是两个记账方向,既不能都记入借方,也不能都记入贷方。 第三,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 2、收付记账法: (1)资金收付记账法。 (2)现金收付记账法。 (3)财产收付记账法。 3、增减记账法: 全部账户固定地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大类,不能设置双重性账户。这两类账户,同增同减,金额相等;同类账户,有增有减,金额相等。增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资金占用金额=资金来源总额”。 复式记账法的作用: 1、复式记账比单式记账更完整地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全貌。 2、复式记账法较好地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及经营成果。 3、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包括
提示:

复式记账法包括

复式记账法包括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 (一)记账符号 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 (二)账户结构 借贷记账法下,所有账户的结构都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借方、贷方反映会计要素数量变化的增减性质则是不固定的。不同性质的账户,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不同,下面分别说明各类账户的结构。 ①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在资产类账户中,它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在同一会计期间(年、月),借方记录的合计数额称作本期借方发生额,贷方记录的合计数称作本期贷方发生额, 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期末将借贷方发生额相比较,其差额称作期末余额。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 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十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 ②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正好相反,其贷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应在贷方。 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十本期贷方发生额一本期借方发生额 ③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账户的借方记录费用成本的增加额,账户的贷方记录费用成本转入抵销收益类账户(减少)的数额,由于借方记录的费用成本的增加额一般都要通过贷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也表现为借方余额。 ④收益类账户的结构 收益类账户的结构则与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收入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贷方,收入转出(减少额)则应记入账户的借方,由于贷方记录的收入增加额一般要通过借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也没有期末余额。如果有余额,同样也表现为贷方余额。 (三)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以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第一,在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对每项经济业务,既要记录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又必然要记录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即“有借必有贷”;账户借方记录的金额必然等于账户贷方的金额,即“借贷必相等”。 第二,所记录的账户可以是同类账户,也可以是不同类账户,但必须是两个记账方向,既不能都记入借方,也不能都记入贷方; 第三,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 (四)主要原理 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发生相应变动。但无论发生任何经济业务,它们对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不外乎是以下的几种类型。即: (1)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金总额增加。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贷方。 (2)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资金总额减少。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借方。 (3)发生经营收入,一般会导致资产和收入同时增加,资金总额增加。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入资产类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收入账户的贷方。 (4)发生经营费用,一般会导致资产减少与费用增加,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费用账户的借方。 (5)资产内部项目互相转化,即两个项目一增一减,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某一资产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另一资产账户的贷方。 (6)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某一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另一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借方。 二、收付记账法 (一)记账符号 以收付作为记账符号。 (二)分类 ①资金收付记账法。账户设置分为三大类,即资金来源类账户、资金占用类账户、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共同类账户。资金来源类账户反映资金的来源渠道,资金运用类账户反映资金的去向,资金结存类账户反映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余存情况。 ②现金收付记账法。 ③财产收付记账法。账户设置按具体经济内容分为收入、付出和结存三大类。结存类账户亦称主体账户,收入类和付出类账户统称分类账户。收入类账户反映各种收来源;付出类账户反映各种付出的去向;结存类账户反映钱物的收入、付出及其结存情况。 (三)记账规则 有收必有付,收付必相等。 三、增减记账法 全部账户固定地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大类,不能设置双重性账户。这两类账户,同增同减,金额相等;同类账户,有增有减,金额相等。增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资金占用金额=资金来源总额”。 扩展资料: 复式记账法的作用: 1、复式记账比单式记账更完整地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全貌。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复式记账能够把所有的经济业务相互联系地、全面地记入有关账户中,从而使账户能够全面地、系统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能够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2、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在两个方面的账户之间形成了一种数字上的对应平衡关系,如果记账发生错误,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因此可以通过试算平衡的方法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3、复式记账法较好地体现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动的来龙去脉及经营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
提示:

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

  复式记账法是会计核算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希望能帮到你。   复式记账法名词解释   “单式记账法”的对称。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基本等式。复式记账按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一种最复杂、当今运用最广泛的复式记账法也是目前中国法定的记账方法。至于哪一方记增加金额,哪一方记减少金额,则取决于账户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和业务性质。   复式记账法的形成思路   首先,由于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影响资金来方会计要素和与之关联的资金去方会计要素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同时受影响的多个方面的会计要素设置相应的多个相互关联的会计账户。其次,由于经济业务对上述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的会计账户的影响数额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已经设置的会计账户中的两个方面以相同的金额进行记录。   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这种记账思维的可行性。实践证明,这种想法不仅可行,而且完全有效。因此,复式记账的核心内容就得以建立起来。   与单式记账相比,复式记账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1、复式记账比单式记账更完整地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全貌。   2、复式记账是对每一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从而在两个方面的账户之间形成了一种数字上的对应平衡关系,如果记账发生错误,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因此可以通过试算平衡的方法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这一点也是单式记账所不具备的。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则   (1)以会计方程式作为记账基础。   会计方程式是将会计对象的内容即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数学方程式的原理进行描述而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经济现象,同时也是资金运动规律的具体化。为了揭示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复式记账必须以会计方程式作为其记账的基础。   (2)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要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而这种变动势必导致会计方程式中有两个要素或同一要素中至少两个项目发生等量变动。为反映这种等量变动关系,会计上就必须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3)经济业务记录的结果应   符合会计方程式的影响类型。尽管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复杂多样,但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类是影响会计方程式等号两边会计要素同时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这类业务能够改变企业资金总额,使会计方程式等号两边等额同增或等额同减。   另一类是影响会计方程式等号一边会计要素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这类经济业务不会影响企业资金总额变动,是会计方程式等号一边等额的增减。   这就决定了会计上对第一类经济业务,应在方程式等号两边的账户中等额记同增或同减;对第二类业务,应在方程式等号一边的账户中等额记录有增有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