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健康知识 > 正文

目录

1,海肠是什么?

海肠是什么?

海肠俗称“海肠子”。 海肠是一种长圆筒形的环节动物,软乎乎地蠕动,浑身无毛刺,浅黄色。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 体呈圆筒状,长100~300mm,宽25~27mm。体前端略细,后端钝圆。体不分节。体表有许多疣突,略呈环状排列。吻能伸缩,短小,匙状,与躯干无明显界限。吻基部腹面具一下凹的沟(腹中线)并向后延伸达体末端。口的后方、吻的基部腹面有1对黄褐色钩状腹刚毛,两刚毛间距长于自刚毛至吻部的距离。身体前半部有腺体,可分泌黏液,在产卵或营造泥沙管时润泽用。体末端有横裂形的肛门,在肛门周围有1圈后刚毛或称尾刚毛,11~12根,呈单环排列。无血管,体腔液中含有紫红色的血细胞。。肾管2对,基部各有2个螺旋管。肛门囊1对,呈长囊状。生活时虫体呈紫红色或棕红色。

2,海肠是什么

海肠,在胶东渔民中又称“海鸡子”,中文名单环刺螠,在中国仅渤海湾出产,软乎乎地蠕动,浑身无毛刺,浅黄色。在有些地方人们把它叫做“裸体海参”,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但是多年来,人们都把它当作“鱼饵”使用。真正把它用来制肴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具有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的作用,特别适合男性食用。 海肠属于环节动物,幼体有分节,成体无分节

3,海肠指的是什么呢?

海肠可以叫做海肠子,前端比较细一些,中间比较粗大,然后后端比较圆钝,并且体表有很多突出的东西,他的个体比较粗大,它的颜色呈现为紫红色或者一些棕红色。 海肠这种动物在海洋中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寒带和热带海域中都有关于它的生长,不仅仅是在中国的一些渤海地区,它主要分布在一些山东境内,比如说烟台,青岛等地的沿海海滩中,在山东的胶东地区,是海肠的最大生产地之一,它作为一种杂食动物,大多数吃一些泥沙中的腐烂有机物。 海肠处理技巧 在清洗海肠前先要用剪刀剪掉海肠两头带刺的部分,然后用指甲掐紧一头,把里边的内脏和体液捋出来,冲洗干净。 处理掉内脏的海肠一一剪开,再倒入适量的食用醋,洒上细的精盐。开始用力的用手搓洗和搅拌,目的是洗掉海肠的杂质和黏液。搓洗的时候能看见盆里面会有许多的粘汁流出,这些如果不清理干净是会影响口感的,而且这些东西也是不能吃的,对健康不利。 按照上述方法把全部的每一根的海肠都处理一遍,一面处理一面冲水,处理好了,用清水再清洗几次。清洗海肠的水里上面会浮出很多粘液和血泡沫,直至海肠的手感摸起来和看起来都是干净的,并且清洗过海肠的水是透明的,以上才代表海肠暂且洗干净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海肠

4,海肠是什么动物

海肠是单环刺螠,是一种长圆筒形的环节软体动物。个体粗大,长约100-300mm,宽约25-27mm,呈浅黄色,无毛刺。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我国渤海湾等。是中国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底栖生物的常见种,不吸血。

单环刺螠极具弹性,可伸长至一米以上。利用其黏性黏着底部的小动物或有机颗粒。栖息于沿海的海滩或岩石缝中,多以泥沙中腐烂的有机物为食。
单环刺螠个体肥大,肉味鲜美,体壁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自古以来,在我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均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人们的传统做法只食用其体壁,而废弃内脏,菜肴俗称海肠子。

海肠在胶东渔民中又称“海地瓜”,在有些地方人们把它叫做“裸体海参”,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但是多年来,人们都把它当作“鱼饵”使用。真正把它用来制肴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在中国,海肠是鲁菜中的重要原料,它的烹调方法也很多,用海肠子配以头刀韭菜制作的“韭菜海肠”是胶东名菜,此外“干海肠”、“氽海肠汤”、“肉末海肠”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菜肴。鲜海肠子还可调制水饺、包子馅等。尤其是“韭菜炒海肠”,韭菜籽和海肠含有人体所需VE等多种微量元素。

5,海肠是什么动物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 ),俗名:海肠、海肠子,属于螠虫动物门(Echiurioidea)、螠纲(Echiurida)、无管螠目(Xenopneusta)、刺螠科(Urchidae)、刺螠属。 [1]它是一种长圆筒形的环节动物,浑身无毛刺,浅黄色。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个体粗大,长约100一300mm,宽约25-27mm,体表满布大小不等的粒状突起,吻圆锥形;腹刚毛1对,粗大;肛门周围有一圈9-13条褐色尾肛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我国渤海湾等,是中国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底栖生物的常见种,不吸血。 [1-2]中文名单环刺螠【dān huán cì yì】外文名Chinese Penis Fish别 名海肠海肠子肠子拉丁学名Urechis unicinctus界动物界门螠虫动物门纲螠纲目无管螠目科刺螠科属刺螠属种单环刺螠分布区域俄罗斯、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渤海湾 单环刺螠俗称“海肠子”。体呈圆筒状,长100~300mm,宽25~27mm。体前端略细,后端钝圆。体不分节。体表有许多疣突,略呈环状排列。吻能伸缩,短小,匙状,与躯干无明显界限。吻基部腹面具一下凹的沟(腹中线)并向后延伸达体末端。口的后方、吻的基部腹面有1对黄褐色钩状腹刚毛,两刚毛间距长于自刚毛至吻部的距离。身体前半部有腺体,可分泌黏液,在产卵或营造泥沙管时润泽用。体末端有横裂形的肛门,在肛门周围有1圈后刚毛或称尾刚毛,11~12根,呈单环排列。无血管,体腔液中含有紫红色的血细胞。。肾管2对,基部各有2个螺旋管。肛门囊1对,呈长囊状。生活时虫体呈紫红色或棕红色。生理性征编辑单环刺螠属螠虫动物门,和其他刺螠属的生物一样,是生活在海边潮间带泥性单环刺螠单环刺螠单环刺螠属于底质或珊瑚礁区中的管状螠虫动物,季节性很高,只有在春天风浪大时才能捕得。单环刺螠的洞穴为U字形,洞口呈烟囱状。 单环刺螠体型肥大,身体前端具一长吻用于觅食;极具弹性,可伸长至一米以上,利用其黏性黏着底部的小动物或有机颗粒,由于吻部在外觅食而容易被海鸟啄食,而再生性极强。栖息于泥滩的单环刺螠有很好的潜沙能力,身体能潜到40厘米以上。 单环刺螠对硫化物有较强的耐受与解毒能力,也因此被当作沿海硫化物代谢相关研究的模式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