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我国分布的鲟类
- 2,变态鲟为什么是鲟科
- 3,鲟鱼有多少个品种?
- 4,北京最大的花鸟鱼虫市场
- 5,一种长得像鲶鱼的鱼叫什么?
- 6,鲶鱼是一种什么鱼
- 7,中华鲟和鲟鱼的区别
- 8,大西洋鲟的基本简介
- 9,中华鲟的生活习性与特点简要介绍
1,我国分布的鲟类

鲟 鱼
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8种,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有史氏鲟和达氏鳇;新疆有3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主要分布在与前苏联相通的支流中,种群数量少长江的3种均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禁止对其进行一切经营性捕捞活动。
据黑龙江省水产局统计,1981-1998年间,年捕捞量在137-452吨。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
史 氏 鲟(国家2级保护)
一、史氏鲟(施氏鲟)的生活习性和分布
史氏鲟的栖息在河道中,是非洄游型鱼类,喜在底质沙砾江段索饵,在水体底层游动,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越冬期亦甚活动。成体很少进入浅水区,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后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5月份后开始产卵游动,进入产卵场,在底质沙砾处将卵产在沙砾上,卵具粘着性。产卵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而集中。
史氏鲟为动物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幼鱼的食物则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繁殖期间摄食强度下降或停食。史氏鲟的最低成熟年龄,雌鱼9-10年;雄鱼7-8年,卵巢重为体重的12.7%-34.7%,成熟卵径3-3.5毫米,每千克卵3-6万粒,平均约为4.4万粒。
80年代前,黑龙江鲟鱼的种群数量较大,史氏鲟的自然分布也较广,从黑龙江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水域均有分布,甚至嫩江也偶有发现,而以黑龙江中游数量居多。因此黑龙江鲟鱼的主要渔场分布在爱辉、孙吴、嘉荫、罗北、绥滨、同江、抚远等江段。捕捞江段约950千米,罗北至同江江段为主要渔获区。近期的调查则表明:除黑龙江中游还有发现,松花江鲟鱼已经绝迹,捕捞生产区已缩小到同江、勤得利、抚远不足200千米的江段之间,生产水面缩小并向下游移动。
二、史氏鲟的形体结构特点
1、外部形态
史氏鲟体延长,呈圆锥形,外被5行骨板,其中骨板1行,数量11-19行,侧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30-47个;腹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 4-11个。头呈三角形,略为扁平,侧面观呈楔形。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史氏鲟幼体在吻腹面,须基的前方有数目5-9粒不等的粒状突起,平均7粒左右,当地渔民据此称史氏鲟为“七粒浮子”。体长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尾为歪尾型,尾旗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背部体色棕灰或褐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躯干部横切呈五角形,腹部较平。
2、内部结构特点
骨胳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的前段有软骨性椎体。头部的大部分是软骨,极少部分是膜内化骨构成的脑盒。肩带部具有锁骨和匙骨等膜成骨。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
鳃耙31-48,鳔大,仅一室,与消化道相通。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心脏还保留动脉圆锥,有冠状窦、体壁动脉。肛门与泌尿生殖孔各向外开口。雄性的输精管经过中肾通尿殖管,雌性卵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细叶分枝状,外覆以极薄的卵巢膜,卵巢通过卵巢系膜与肾脏相连。成熟期,黑色的卵粒充满腹腔。输卵管一对,位于腹腔侧壁内,斜形的喇叭口开于腹腔中部,另一端以很短的游离端及其开口套叠并终止于尿殖管中。游离的这一段称为内输卵管,因兼具输卵和输尿的功能,故名尿殖管。左右尿殖管在腹腔后端汇合成尿殖道,末端以尿殖孔与外界相通。成熟卵的通道是经喇叭口、输卵管、内输卵管、尿殖管、尿殖道、尿殖孔而排出体外。
三、史氏鲟对水质温度和环境的要求
1、温度
史氏鲟是黑龙江的鱼类,自然状态下每年要在冰下约5个月,因此它的低温忍受限为1-2℃,高温忍受限可达30℃,最适生长温度为21℃左右,最适的孵化温度为18-20℃。在生存温度内,史氏鲟对温度上下波动的适应能力很强,笔者曾对仔鱼进行过试验,当水温在短时间内升高或降低8-9℃时,鱼苗仍可忍受,没有造成损失。根据史氏鲟繁殖和生长特点,该鱼应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
2、对水质环境的要求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经先期过度可直接放入盐度为4-5的水中,5-10小时盐度可增加到6-7,24-28小时后即可适应盐度为9-10的盐水。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很多。前苏联对养殖鲟鱼水质有较明确的标准。史氏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总硬度略高些(2-3毫克当量/升)对孵化和育苗都有好处。
四、史氏鲟的经济价值
鲟鱼以其自然的食品质量和价值,特别是它们的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均是最珍贵的水产品。
中 华 鲟(国家1级保护)
别 名:黄鲟,大癞子、着甲、鳇鱼、鲟鱼、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3.1m,重300kg。体侧青灰、灰褐或灰黄色,腹部乳白色,鳍灰色。体长梭形。头大平扁,为三角形,头部下方有1 个成横裂状的能自由伸缩的口。口前方并列着4根短须。眼小,眼后有喷水孔。背骨板10~16块,侧骨板26~42块,腹骨板8~17块。尾鳍歪形,上叶长,下叶短。中华鲟是低等的硬骨鱼类。
生活习性:溯河洄游鱼类。栖息于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地带,在海里育肥、生长。7~8月便由海进入江河,溯流而上,冬季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过冬。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上溯到江河上游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食物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靠口的伸缩,把食物吸入。进入江河后,在整个洄游和滞留期间,基本不吃东西。
分布地区: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在我国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以及珠江都有发现,但自爱长江最常见。国外分布见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
达 氏 鲟(国家1级)
别 名:长江鲟、鲟鱼、沙腊子、小腊子
保护级别:国家1级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93~108cm,体重9.0~15.1kg。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呈楔头形。吻的腹面有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背鳍1个,后位。臀鳍始点稍后于背鳍。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体具5纵行骨板,背鳍部骨板10~16块,体侧骨板31~40块,腹侧骨板10~12块。
生活习性:喜群集于水流缓墁、泥沙底质、富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处,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食物杂食性。雄鱼4~7龄性成熟;雌鱼6~8龄性成熟,春季3~4月产卵。现已人工养殖。
分布地区:现仅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国外在朝鲜汉江有过分布。
西伯利亚鲟
别 名:贝氏鲟、尖吻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可达2m以上,重200kg。体侧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长。下唇中断。吻钝圆,口前吻部长小于宽。外侧吻须达口角。体被5行骨板,均有棘状突起。背骨板12~16块,体侧骨板46~49块,腹侧骨板10~11块。背鳍1个,后位,上缘微凹。臀鳍始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侧位而低。尾鳍歪形,后缘凹形。
生活习性:西伯利亚鲟分为3个种群,洄游型、半洄游型和定栖型。其中定栖型稀少。主要以毛翅目、蜉游目、摇纹幼虫等为食。性成熟迟,在俄罗斯最小成熟年龄7~10龄,最大为17~18龄。5~6月中旬产卵。
分布地区:我国仅见于新建额尔齐斯河流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毕河至科累马河流域。
俄罗 斯 鲟
别 名:俄国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体长约2.35m体重13.5~24.6kg。体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体长筒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尖。吻钝状,头上部有辐射状颗粒,颗粒间距不大。下唇中央中断。吻须短,不达口角。背鳍1个,后位,后缘微凹。臀鳍位于背鳍基中部下方。尾鳍歪形,后缘凹形。体有5行骨板,骨板上覆盖着许多行星状纹,背鳍前有10~14块骨板,体侧有30~43块。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鱼类,有时也定居淡水中。成鱼以底栖鱼类和蚊幼虫为食。8~15龄性成熟,4月下旬在河上游的石砾水底上产卵7~80万。现我国已引进养殖。
分布地区:俄罗斯的黑海、亚速海和里海水系,并溯河进入淡水中。
白 鲟
别 名:象鱼、象鼻鱼、扬子江白鲟、琵琶鱼、朝剑鱼、箭鱼、象鲟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国家I级
识别特征:最大个体长可达7m,体重908kg。体背部和尾鳍深灰或浅灰色,各鳍及腹部白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圆锥状,前端平扁而窄,基部宽大而肥厚。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背鳍位体后方。臀鳍位背鳍后下方。尾鳍歪形尾,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体表无鳞,或仅有退化的鳞痕。侧线位体侧中位。
生活习性:为海、淡水洄游鱼类。肉食性,以鱼、虾、蟹等为食。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鱼成熟稍早。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生长较快。
分布地区:我国特有种,产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黄海、渤海、东海等。沿长江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金沙江等。
短 吻 鲟
别 名:无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成鱼体长40~90cm。体上部深黑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近五角形。吻短而钝,仅有头长的1/4。体被5行骨板,体后部骨板小,为前部一半左右,骨板间有小刺状突起。背骨板11(8~11)块,体侧骨板32(22~33)块,腹侧骨板9(6~9)块。背鳍后位,臀鳍位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位低,腹鳍位背鳍前,尾为歪形尾。
生活习性:每年4~6月到上游急流处产卵。体长50~60cm,4~16龄性成熟,寿命50~60年。以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为食。
分布地区:美国弗罗里达州圣约翰斯河向北至加拿大闻克孟河的北美大西洋沿岸海河湖水域。
波罗的海鲟
别 名:鲟、长吻鲟
保护级别:CITEF附录I(国际)
识别特征:体大,最大体长3cm以上,重200kg多。体橄榄灰色,腹部色浅。体延长,呈梭形,躯部断面呈五角形。吻尖长,吻长约等于吻后头长,随着鱼体长大,吻变成短钝。触须长,后可伸至口角。鳃耙短,稀疏,其长短于眼径。背鳍后位,臀鳍始于背鳍中央下方。胸鳍侧下位。体被5行骨板,背骨板 10~12块,体侧骨板29(27~36)块,腹侧骨板9(8~11)块。歪形尾,上叶长,下叶后部较尖。
生活习性:为溯河性洄游鱼类。雄鱼7~9龄、雌鱼8~14龄性成熟,在石砾底质的急流处产卵,卵孵化期为64~120小时。成鱼以鱼类等为食。
分布地区:北大西洋的欧洲沿岸和美洲沿岸、黑海以及北到波罗的海、挪威沿岸到似瓦兰格尔峡湾。
匙 吻 鲟
别 名:长吻鲟、美国登陆艇(观赏鱼名)
保护级别:CITES附录II(国际)
识别特征:体型大,最大体长1.8m,体重37kg以上。体灰白或棕黄色,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扁平,极长。眼极小。口下位。吻的腹面有1对短须。颌齿尖,细小。鳃耙细长,密集。背鳍位体后方。背、臀鳍基部肌肉发达。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表光滑,仅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
生活习性:栖息于美国中、北部大湖、河流及附近海湾沿岸地区。以浮游动物为食,偶尔也食摇蚊幼虫等。性成熟迟,雄鱼7~9龄,雌鱼10~12龄。体重14.1~23.6kg的雌鱼怀卵量14.8~50.7万粒。生长迅速,有时当年可长到50cm以上,1龄以后生长缓慢。1994年我国已引进做商食用鱼养殖。
分布地区:美国中、北部地区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分布。
2,变态鲟为什么是鲟科
符合鲟科的主要特征:
鲟科(Acipenseridae)约20种北半球温带水域鱼类的统称,与桨吻鲟和多鳍鱼近缘。体侧有5纵列骨板,尾鳍不对称,吻长,无牙,吻下具四条触须;以须搜寻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食物。鲟可长得很大并且寿命很长,欧鳇(Huso huso或Acipenser huso)可活200∼300年。大多生活于海中,于春夏季上溯入河(可能几年一次)产卵。卵小,黏性,数多。幼鱼生长迅速,成熟后生长速度减慢,但生长持续数年。鲟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鳔可制作鱼胶,所以很容易捕捞过度,故在一些地区捕鲟受到严格限制。
3,鲟鱼有多少个品种?
适合我国养殖的鲟鱼品种有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俄罗斯鲟、史氏鲟、中华鲟、鳇、匙吻鲟和几种杂交鲟等近10个品种。其中,西伯利亚鲟和闪光鲟具有很强的生活适应能力,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比较容易,生长速度比较快,体色灰黑,市场俏销。因此,受到养殖者的普遍青睐,中国、法国、日本、德国均喜欢饲养这两种鲟;俄罗斯鲟虽然是俄罗斯的主养品种,约占该国鲟鱼养殖产量的80%,但在该国并不受欢迎,原因有二:一是体色发黄,市场售价比黑色鲟鱼低5%~10%,二是不耐运输。其实,它也是一种相当易养的鲟鱼;匙吻鲟是鲟类中唯一一个主食浮游动物的品种,与我国的鳙鱼食性相同,适合在湖泊、水库等大水体中放养,当然,经过驯化也能较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欧洲鳇与俄罗斯鲟或小体鲟的杂交种具有十分显著的生长优势,这是许多国家的养殖者竞购其受精卵或苗种的主要原因;史氏鲟和达氏鳇是黑龙江的两种特产鱼类。二者的杂交种具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但鲟鱼的杂交种存在苗种培育成活率偏低的问题,所以苗种培育单位一般并不特别喜爱购进杂交鲟的受精卵或水花鱼苗;中华鲟是我国最珍贵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生长速度特别快、肉质好、鱼籽粒大、经济价值高的特点,养殖前景应当说是鲟类中最好的,但由于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对象,所以必须申办许可证才能饲养,上市销售需要政府批准。
中华鲟
俄罗斯鲟
史氏鲟
4,北京最大的花鸟鱼虫市场
北京最大的花鸟鱼虫市场是新官园花鸟鱼虫工艺品市场。 新官园花鸟鱼市场位于西二环,交通便利,种类齐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广源闸5号广源大厦。 新官园花鸟鱼市场花卉、古董,佛教用品,字画,风筝等都有卖,其中,以观赏鱼类为主,热带鱼、海水鱼、亚洲龙鱼都有,品种齐全。 公交路线:362路,374路,534路,610路,634路,74路,运通103路,运通109路,运通110路,夜30路,紫竹桥北站下车,步行300左右即到。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09:00-18:302、福丽特是北京销售海水鱼最多的鱼市,有一些其他城区的小海水鱼销售商都是从这里批发,鱼的质量良好。 扩展资料: 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位于朝阳区东三环十里河桥东北角。现如今名叫“十里河天骄文化城”,北门正对京津高铁桥,桥下就有许多“野摊”,卖宠物猫狗等。 十里河花鸟鱼虫市场规模不小,除了花鸟鱼虫样样都有外,一半的摊位在经营古玩字画等。另外市场的东南角,有老北京说书馆和十里河文化馆,里面每天下午有老北京绝活表演,有撂跤、中幡等。
5,一种长得像鲶鱼的鱼叫什么?
一种长得像鲶鱼的鱼叫淡水鲨鱼。 具体如下: 1、简介 属圆腹(鱼芒)属,是苏氏圆腹(鱼芒)的俗称,因体型似鲨而被称为"淡水鲨鱼",其实和真正的鲨鱼并无亲缘关系。又称虎头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要东南亚一带,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分河系与海系生长,黑色的称淡水黑鲨,原产于泰国,1978年引进我国;白色的称淡水白鲨,原产于马来西亚,1998年引入我国;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2000年引进我国。 2、种群分布 淡水鲨鱼又称苏氏圆腹、虎头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优良淡水养殖种类。 3、生活习性 淡水鲨鱼营底栖生活,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浮游动植物为饵,也摄食人工饲料,成鱼则摄食水生植物和人工饲料。该鱼十分贪食,故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对环境适应性强,河流、池塘均可养殖,养殖8个月可增重1公斤。该鱼性胆怯,游动快捷,受惊扰在水中不停地跳跃。该鱼抗低温能力差,适温20℃-30℃,最佳生长温度是24℃-28℃,当水温降至18℃时,摄食量和活动明显减少,水温连续低于12℃开始死亡;生长水质的ph值为6-7.2。适应性与食性。淡水鲨鱼耐低氧能力强,适应性广,但抗低温能力较弱。适温20℃~34℃,最佳生长水温26℃~32℃,水温低于18℃时活动缓慢,反映迟钝;水温低于12℃时开始死亡。该鱼食性较杂,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成鱼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蛋白质要求28%~32%。 4、区别 淡水鲨鱼和海水鲨鱼不是一家。区别很大。海水鲨鱼,属于软骨性的鱼类,没有鳔,也就是通常说的鱼肚,起平衡作用。淡水鲨鱼是硬骨性鱼类,它和普通的鱼没什么两样,不但有膘,而且也没有海水鲨鱼那么凶猛,相反,胆儿小。
6,鲶鱼是一种什么鱼
鲶(nián)鱼(Catfish)俗称塘虱。鲶鱼,即“鲇鱼”,鲶的同类几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数种类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里。
普遍的体上没有鳞,有扁平的头和大口,口的周围有数条长须,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这是它的特征。
夜行性,白天静静地藏在河底的坑里或树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鲇的大型种类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老鼠。
鲶鱼的卵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情况严重的会造成瘫痪。
7,中华鲟和鲟鱼的区别
中华鲟和鲟鱼的区别主要有: 一、外形特征 中华鲟:中华鲟体长形,两端尖细,背部狭,腹部平直。头呈长三角形。吻尖长。鼻孔大,两鼻孔位眼前方。喷水孔裂缝状。眼小,椭圆形,位于头后半部。眼间隔宽。口下位,横裂,凸出,能伸缩。 唇不发达,有细小乳突。口吻部中央有2对须,呈弓形排列,其长短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外侧须不达口角。鳃裂大,假鳃发达。鳃耙稀疏,短粗棒状。背鳍1个,后位,后缘凹形,起点在臀鳍之前。臀鳍与背鳍相对,在背鳍中部下方。 腹鳍小,长方形,位体中央后下方,近于臀鳍。胸鳍发达,椭圆形,位低。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尾鳍上缘有1纵行棘状鳞。 鲟鱼: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 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二、生活习性 中华鲟: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中华鲟进江后,必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 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 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食物种类也有所不同,幼鱼在长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为食。亲鱼洄游期间不摄食。 在长江口外近海水域,中华鲟摄食强度增大,通常在3-4级,食物以鱼和蟹为主,还有虾和头足类等。 鲟鱼: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三、分布范围 中华鲟: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 鲟鱼:现在鲟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鲟鱼
8,大西洋鲟的基本简介
大西洋鲟(学名:Acipenser sturio),又名波罗的海鲟,体型较欧洲鲟小,虽然鱼卵产量多,但数量受到控制,截止到2013年,状况还算十分稳定。大西洋鲟体呈纺锤流线型,吻突长而尖,胸鳍第一鳍条较壮有刺,体被五行骨板,背骨板9 -16枚,侧骨板24-40枚,腹骨板8-14枚,骨板块相对较大,比同样大小的俄罗斯鲟的骨板大2 倍,骨板呈黑色的辐射状,骨板行间散布着菱形浓密的小骨板,鳃耙数15-29,背鳍条30-50,条22-23,吻比俄罗斯鲟吻长,触须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靠近口部,口位于头腹面,下唇中清晰中断,体色背部呈灰揽色,腹部为白色,。
9,中华鲟的生活习性与特点简要介绍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古称大腊子、腊子。按动物学分类属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古鲟的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晋纪,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它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成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美称。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独特。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耗时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开始其浪费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旅程。到了第二年秋天,中华鲟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在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的溯河洄游繁殖及降河游向大海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系畅游的体力,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进入长江口,其鱼卵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它乐于体验“十月怀胎”的劳苦,不断为鱼卵发育提供营养,以保证其抵达金沙江时完全成熟。
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适宜于盐度1‰~35‰之间的水环境中生存。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十年时间,世世代代,周而复始。中华鲟游遍天涯也眷恋着母亲
河,其它坚定不移的方向性和执着的回归性,就像旅居在海外的中华游子一样对祖国母亲始终怀着誊恋之情。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专家伍献文教授深情命其名为“中华鲟”,也叫“爱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