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健康知识 > 正文

目录

1,孩子打骂家长怎么办

孩子打骂家长怎么办

不和孩子对打对骂 这是那些习惯打骂父母的孩子的父母经常做的事情。只要孩子对自己又打又骂,那么父母马上和孩子开始了“对打对骂”,就像是两个有矛盾的外人一样,他讲他的理你说你的理,你给我一巴掌我打你一嘴巴子,整个就是一场闹剧。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孩子这样,那只会让孩子明白,原来父母可以这样“对打对骂”。 家里人一定不要“起哄” 我说个身边真实的情况啊,有一次春节,我和一家子的兄弟妯娌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到某一人家门口,听到里面传来对打声,还以为是两口子大过年的打架,结果一进门才发现,原来是十岁的儿子和妈妈打在了一起。这家孩子第一次和妈妈这样打骂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像看热闹那样在一边起哄,还说看看谁能打过谁之类的话,结果孩子为了争那个“第一”,对自己妈妈是又踢又打还嘴里学着说粗话。平日里只要孩子发脾气一家人就会在一边看一边笑觉得孩子长本事了。记住了,当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好玩。 在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立刻制止 每一个孩子在某些时期都有过挑战父母的行为,比如孩子在哺乳期的时候,宝宝会试着去咬妈妈,有些妈妈会觉得很开心,哎呀孩子知道咬人了,可第一次纵容了宝宝的行为,那么宝宝一定会是一次比一次狠。宝宝年纪再小他们也明白爸妈喜欢自己什么行为不喜欢自己什么行为,如果你稍加给宝宝一点小教训,宝宝一定会明白的。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及时制止决不纵容。 和孩子平日的交流不要出现打骂行为 家长平日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就给孩子一定程度的小惩罚,比如作业没写好,那么让孩子重写并加倍,然后和孩子安静一点的谈一谈,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不对,那么孩子一定会诚心的接受这样所谓的惩罚。但如果你发现孩子作业没写好,马上对这孩子一顿大吼大叫,不分青红皂白一大打骂,孩子可能刚开始怕你,可时间久了孩子一定会习以为常,甚至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你。 在孩子出现打骂父母行为时紧紧盯着孩子 这也算是唤起孩子良知的一种心理战术吧。只要不是那种被家长惯的无法无天的孩子,打骂父母成了每天必须做的事情的孩子,这一招应该还能管用。在孩子情绪控制不住要打骂父母的时候,不管是妈妈还是爸爸眼睛紧紧盯着孩子,大声问孩子你这是要做出打爹打娘的行为吗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失控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控制,也是瞬间给孩子提了一个醒:你面前的是你的父母,是辛苦养育你长大的人。 平日注意加强孩子情绪自控力的锻炼 打骂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整天就做一件事,不是骂父母就是对父母挥拳头,正常来讲那不过是偶尔一次罢了。孩子并不是不明白父母是不能打骂的,可是却因为控制不住情绪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行为。那么你就要在平日注意加强锻炼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凭着自己的情绪进行。 教会孩子尊重与被尊重 我曾见过一位家长,带孩子在游乐场玩耍的时候,因为要排队上滑滑梯,那位家长竟然很小声的告诉自己孩子:把前面那个小孩推下去就很快轮到你了。结果当然是前面那个孩子被退了下去,还被摔伤了,而当那个孩子的家长和孩子责问时,那个孩子和家长理直气壮的回答:谁让你们那么慢的,摔了活该。如果家长不教会孩子尊重与被尊重,那么一定会有一天你的孩子把你教给他的用在你身上。 父母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还是那句老话,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习惯。有不少父母性格就过于暴躁,不管和谁,一旦有不满意的时候不是满嘴的污言秽语,就是挥动着拳头。这样的行为让孩子看到,他们会习以为常,觉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如此。对于那些习惯打爹骂娘的孩子,我个人不觉得是孩子的本性或者说是天生的,基本上都后天养成的。而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的老师,父母的一切,绝对直接影响孩子的一切。

2,孩子逆反心理老和父母对骂和打架咋办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3,孩子逆反心理重和父母打架骂人都来怎么办

正面管教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造成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父母过于宠溺,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接收到严重的后果。另一种是父母过于控制,长期效果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被激发,“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自己的孩子的行为负责。父母最常采用的控制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在这个行为状态下,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孩子在逆反的时候,可以尝试和善而坚定,重复告诉他你的要求,如果他开始打骂,更要采取行动告诉他你才是家里的大boss,你不需要严厉地惩罚或者继续娇纵他的行为,需要的是不断地重复你的要求。 假设孩子跟你顶嘴发生争执,你走开,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重的姿态对待你自己,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这样做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你可以稍后再找孩子谈,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情绪平静下来。心情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和善而坚定地让孩子明白,他需要为自己的所做所为负责任,承担后果。而父母不是帮他承担所有责任的人。

4,怎么管教孩子,十二岁了,对妈妈打,骂,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自己做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不能总是发脾气,不然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孩子对妈妈打骂的时候,可以先任其发泄,等他发泄好了,再究其原因,为什么这样,如果是不正当的理由,要耐心得和他讲这样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等等,看孩子有没有仔细思考,如果有想自己错在哪里,就达到效果了。千万不能以暴制暴,不要大声吼孩子,不要和他争吵,而是听其原因,帮他把问题解决掉,尽量得听他的心声,而不是逼着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要做的是错的,也不要强行阻止,而是问他,为什么非要那样,能不能是这样呢,对孩子一定要耐心

5,孩子在学校总是跟老师顶嘴,家长该怎么办?

朋友的儿子正上初二,上学期期中的某一天因为上课走神被老师当场骂了两句,情绪有些激动的老师在骂人的同时随口带了脏字,让此时正值叛逆期,比较自我的孩子觉得批评活生生演变成了羞辱。 于是他捏着拳头,猛烈的砸了一下自己的课桌,然后站起来用手指着老师一番质问:“批评就批评,你带脏话骂我做什么?这是老师该有的样子吗?”而此时,被公然顶撞的老师也被惹怒了,抓住自己身边的粉笔头就朝孩子扔了过去,孩子也不示弱,拿着自己书桌上的教科书就开始还击。 显然,孩子被请家长了。朋友说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她到学校后发现儿子的怒气还没有消散,甚至面红耳赤气得发抖,一直捏着拳头出大气。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的关系相处得好不好,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如果矛盾进一步升级,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引导,才能在化解矛盾的同时,让师生关系重新变得融洽呢?曦曦妈建议大家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不要一上来就一顿暴揍。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竟然敢跟老师顶嘴,还与老师发生冲突,甚至于自己还因为这种事情被请到学校,着实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甚至于在前去学校的途中,家长们就想好了要如何收拾孩子。 堂弟上初三那年,因为逃课被老师批评了,还不服老师管教,结果跟老师杠上之后就被请家长了。叔叔到了学校之后,看着堂弟一句话都没有说,直接上去就是边腿左一个右一个。 这一幕恰巧被课间休息的全班同学目睹,甚至很多其他班级的孩子也亲眼看见了这一幕,让堂弟觉得丢脸极了。叔叔知道堂弟爱面子,所以觉得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后,就会有所收敛,没想到迎接叔叔的却是堂弟执着于辍学的结果。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个人意识非常强烈,自尊心也格外的强,如果这个时期家长依然采用暴揍的方式处理问题,不仅对师生矛盾的化解没有丝毫好处,反而会增加孩子对老师、对父母的不满。 万事皆有因,我们要学会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听孩子叙述事情经过,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梳理情绪,给予孩子一个坏情绪的宣泄口,就没憋在心里那么痛苦。 (2)接纳老师的缺点,不要硬着头皮把关系弄僵。 我上中学的时候,男生们对于女生来大姨妈这件事,总是带着一些调侃的味道。所以我的同桌为了避免体育课请假被男同学嘲笑,她依然选择参加800米长跑训练。 因为肚子不太舒服的关系,我的同桌跑得比较慢,每跑一圈操场经过体育老师的位置,老师就会板着脸大吼:“你这是在走还是跑?蚂蚁都被你踩死了,还在那里磨蹭,有没有点责任感。” 因为女生心思本就比较细腻,再加上自己身体本来也不舒服,坚持长跑不但得不到老师的理解,还被老师当着全面的面责备,让我的同桌委屈极了。结果全班都跑完了之后,老师又点名批评了我同桌,大概就是说她没有责任心,对自己要求不高之类的,我同桌也是站在队伍中间就跟老师怼起来了。 人无完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虽然老师没有询问缘由就归咎于学生没有责任感,属于故意磨蹭的确不太恰当,但作为学生其实她自己也没有事先告知老师,事后也没有告知老师而是选择了顶撞。 觉得老师有缺点也好,觉得老师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太符合自己的理想也罢,我们都应该反思反思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真诚地跟老师沟通,老师又如何全面地了解我们每一个人呢? (3)了解和尊重老师。 有句俗语叫做“千人千脾气”,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脾气也会千差万别。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业余爱好、待人方法、喜怒哀乐等等。当你认真去了解一个老师之后,你就会发现他可能不只是对你,可能对任何人都是这样一个态度。 表姐的女儿刚上初一那两周,特别反感自己的班主任。因为小学六年,自己的班主任也好,其他课程的任课老师也罢,都是非常注重文明用语的。但进入初一之后的班主任,却大大咧咧经常随意说脏话。 后来孩子发现,老师虽然喜欢说脏话,但是他对学生那是真心负责。不该他值班的时间,他也依旧坚守在岗位上;同学们都在午休的时候,他也宁愿放弃午休的时间,常常过来走走看看,关心孩子们的一切动态。当发现老师这些优点之后,就不再因为老师有说脏话的缺点而耿耿于怀了。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老师年长、阅历丰富,学生年幼,阅历尚浅。我们只有拥有了一颗尊重老师的心态,自己才能在老师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就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样,尊敬自己的老师应该学生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6,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吵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上学,跟老师和同学相处时难免磕磕碰碰,发生矛盾和冲突,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矛盾,会对孩子的校园生活造成影响。那么,如果孩子跟老师有冲突,身为家长,该怎么做才能将影响降至最低,还孩子阳光的校园生活呢? 想说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家小妞最近跟老师争辩了。小妞住校,周末回家时跟我说,她对老师拍桌子了,我吓了一大跳,简直不敢置信,这个一向温和胆小被公认是乖宝宝三好学生的小妞,居然敢跟老师拍桌子发脾气,这让我怎能不惊讶? 一、事情的经过原来,事情的起因是小妞宿舍有人乱丢衣服,违反了宿舍管理制度,管宿舍的生活老师发现后批评了她们。有一位同学不知为何,明明不是她弄的,却站起来承认这个错误,结果被老师处分了。 这位同学后来越想越怕,于是请身为舍长的小妞帮忙跟老师澄清。两人一起去找老师说明情况,想让老师撤去处分。但这位同学又说不出做错事的是谁,老师怀疑她在说谎狡辩,不愿撤去处分。 小妞帮着说情,估计言语有点过激,老师后来查明情况,知道是别人的错,所以没再处分同学,但却对她有点失望,说她处事不冷静不公正,不让她当舍长。这才小妞不服气了,再次去找老师辩解,说着说着居然对老师拍了桌子。 还好老师宽和大度,肯包容孩子,面对激动的小妞,只是严肃批评她的态度,让她自己冷静。小妞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晚上回宿舍时主动向老师道歉了。老师看她能承认错误,也很欣慰,原谅了她的冲动,这件事总算雨过天晴了。 二、帮孩子复盘事情,分析对错。听了小妞的叙述,我叹了口气,这事很明显就是小妞做得不好,整件事中,她太过想当然,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事情,所以才办得一团糟。她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有点垂头丧气。 看她这样,我先安慰了她,告诉她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也弥补了,所以不必再介怀,以后吸取教训就好,然后我才帮她回顾复盘整件事。 1.有正义感很好,但不能意气用事。 小妞一向很有正义感,每次同学有事她都愿意帮忙,但这次的事情,她确实太鲁莽了。这件事一开始是同学自己承认的,在没弄清衣服是谁乱扔之前,她就盲目相信同学的一面之辞,跑去跟老师说明情况,听起来真的就是狡辩,怎能取信于老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跟同学一起查明真相,找出乱丢衣服的人,再把证据带到老师面前,跟老师说明真相,才更有说服力,才能真正帮助到同学。 2.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小妞一直不服气的点是,她觉得自己是在帮同学,为什么老师说她不公正呢?这让她很委屈 ,所以才会去找老师辩解。 我跟她说,要从老师的角度去想。一开始是同学自己站出来承认错误,老师也没冤枉她,后面却说不是她做的,前后言语不一致,让老师怎么相信她?老师从自己见到的事实去做出判断,然后按规定处理,她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老师对小妞的评价和处理,也是基于小妞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她确实是偏信了自己的同学,没调查清楚就草率地为她说情,完全没想过这样对其他同学是否公平。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尽量从多个角度去复原事情的真相。 3.遇事冷静,有理不用高声。 冲动是魔鬼,遇事要冷静,有理有据的事实说明比拍桌子瞪眼睛的吵架更能解决问题。小妞因为不服老师的处理,没有冷静思考,就冲动地跑去找老师辩解,甚至在跟老师说话时激动地拍了桌子,这不但不能妥善解决问题,而且还会激化矛盾。 不过,在认识到自己的冲动和错误之后,她能勇敢主动向老师认错,这点很棒,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今后要继续保持。 4.最后要特别感谢老师。 老师的包容和宽和,才是这件事情不再扩大,矛盾不再升级的主要原因。老师的处理方式也在小妞心中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会对她以后的为人处事起到良好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