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者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迷茫者 > 健康知识 > 正文

目录

1,耳朵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耳朵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时你听所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当声音向鼓膜传送时,外耳道能使声音增强,此外,外耳道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弯曲形状使异物很难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进入耳道的小物体触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能使外部环境不影响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软骨组成。
  (二) 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悬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为珍珠白色,振动的空气粒子产生的压力变化使鼓膜振动,从而使声能通过中耳结构转换成机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动使听骨链作活塞状移动,鼓膜表面积比镫骨足板大好几倍,声能在此处放大并传输到中耳。由于表面积的差异,鼓膜接收到的声波就集中到较小的空间,声波在从鼓膜传到前庭窗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听小骨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了30分贝。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幕布人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
  (三) 内耳

  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是半规管、镫骨足板、耳蜗的汇合处。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象蜗牛一样的结构,内耳在此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为了便于理解耳蜗的功能,我们用来显示镫骨足板与耳蜗的前庭窗的连接。耳蜗内充满着液体并被基底膜所隔开,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这是收集神经电脉冲的结构,耳蜗横断面显示了螺旋器的构造。当镫骨足板在前庭窗处前后运动时,耳蜗内的液体也随着移动。耳蜗液体的来回运动导致基底膜发生位移,基底膜的运动使包埋在覆膜内的毛细胞纤毛弯曲,而毛细胞与听神经纤维末梢相连接,当毛细胞弯曲时神经纤维就向听觉中枢传送电脉冲,大脑接收到这种电脉冲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人的耳朵有些什么功能啊?

人耳有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听功能,这涉及到听觉系统,它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另一个是平衡功能 ,与内耳的前庭系统有关,人体保持平衡主要依靠视觉,本体觉和前庭系统来完成。
外耳分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具有判定声源方位的作用、对声波有收集放大作用。前面来的声音直接进入耳内,后面来的声音则被耳廓遮挡,故对声音定位起到一定效果。收集、放大声波与耳廓呈漏斗状有关。例如听力不好的老年人,为了听得更清楚些,常把手掌卷曲起来,放在耳廓的上方,以增加耳廓的长度,增强耳廓的集音作用。实验证明,对4000-5000Hz频段的声音,耳廓可使声音获得约10dB(分贝)的额外增强,增强大小与耳郭深度及横断面积有关;耳廓边缘部对声压亦有几分贝的增益。
外耳道是声波传导通道。根据物理学原理,一端密闭的管道,对其管长4倍的声波有共振放大作用。由于外耳道终端为有弹性的鼓膜,外耳道是呈S形的弯曲管道,再加上耳甲的共振放大效应,外耳道的对进入的声源中高频部分有更明显的提高,这将有助于人耳对声音言语信息的分辨与理解

3,人的中耳有什么哪些作用?

中耳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鼓室类似于一个六面体,内含三块听小骨。耳廓收集外界的声波通过外耳道传至鼓室外壁即鼓膜处,使鼓膜产生不同振幅的振动,并将其继续传至鼓室内的听骨链(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互为链状连接),后者再通过位于中耳内壁上的卵圆窗与内耳相连。 咽鼓管开口位于鼓室的前壁,连接鼓室和咽部,平时处于闭合状态,只有进行吞咽或呵欠动作时才会开放,从而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正常振动。 扩展资料: 人体耳朵中的外耳和中耳通过鼓膜隔离开,也就是说,当鼓膜完整时,作为一层保护的屏障,外界的物体(不论是水、异物还是气体等)都不会进入中耳,以保护中耳和内耳形成一个相对洁净的环境。 但是平时的一些小习惯可能会伤害到鼓膜。例如,很多人喜欢“掏耳朵”,甚至是把发卡、牙签伸入耳朵里,这都是极为危险的行为。这很容易割破耳道,或造成划伤,甚至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错位,最终致使听力损失、头晕、耳鸣等。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人耳的构造与功能

4,中耳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 中耳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膜内侧的鼓室和鼓膜上方的鼓室上隐窝。前方借咽鼓管通咽腔,后上方借乳突窦口通乳突小房。 鼓室内覆黏膜,与咽鼓管、乳突小房黏膜相续。中耳内容如下: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镫骨肌和鼓膜张肌;鼓索神经(面神经的分支);鼓膜神经丛。 鼓室的壁: 鼓室呈棱形或狭长的盒子状,边缘凹陷,有一底、一顶和四壁。 顶是一层薄的骨板即鼓室盖,鼓室盖分隔颅中窝的硬脑膜和鼓室;底(颈静脉壁)是一层薄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上球;外侧(膜)壁几乎全部由凹陷的鼓膜形成,上部是鼓室上隐窝的骨板,鼓膜包绕锤骨柄,锤骨头位于鼓室上隐窝内。 内侧(迷路)壁分隔中耳和内耳,可见耳蜗基部形成的突起;前壁(颈动脉壁)分隔鼓室和颈动脉管,其上部是咽鼓管及鼓膜张肌管开口;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口通乳突小房,联系鼓室和乳突,面神经管在乳突窦口内侧,乳突小房与鼓室后壁间下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耳

5,中耳的作用是什么

你好,中耳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听骨链的运动
声能从中耳传至内耳耳蜗段的传输路径中,由锤骨、砧骨和镫骨构成的听骨链可被看成是一个杠杆系统。鼓膜首先使锤骨柄运动,接着,带动砧骨长脚和砧骨柄一起运动因为锤砧关节本质上是固定的,相反,砧镫关节却是灵活的。由于镫骨的后下缘是固定的,鼓膜的运动导致它在卵圆窗内外摇动。
在声强从100到110 dB时,听骨链的振动模式发生变化,即在声强较低时镫骨底板围绕它的短轴旋转,声强较高时则围绕长轴转动。这种变化导致通过中耳的强声传输的效能降低,这种机制很可能发挥一种保护性作用。
有趣的是,振动模式的改变发生在不适阈处,这表明由过强的声音导致的躯体感觉很可能是中耳的骨骼和肌腱感受器感知听小骨振动的变化所致。
2、中耳肌反射
在灵长类动物,镫骨肌附着在镫骨上并且由面神经的镫骨肌支所支配,它在强声刺激下反应性收缩。而对附着于锤骨的鼓膜张肌由三叉神经所支配。在猫、兔子和豚鼠等实验动物身上,两块肌肉都对强声刺激有反射性收缩。
然而,鼓膜张肌的阈值通常比镫骨肌的阈值高。由听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蜗腹侧核神经元、上橄榄体内侧神经元和面运动神经元构成的四神经元反射弧组成了兔子的镫骨肌反射通路。
鼓膜张肌的反射弧的有点不同,因为它还包括外侧丘系的腹侧核神经元。声反射的临床异常主要涉及到低位脑干水平的病变。
中耳肌的功能除支持和固定听骨链外,还能通过产生的声反射活动保护内耳细胞不受到过分暴露到过度暴露噪声的伤害。例如,贝尔麻痹是一种镫骨肌完全麻痹的疾病,这类患者受噪声的影响后出现了比有正常镫骨肌反射耳更大的阈移。
中耳肌还有减弱低频掩蔽声以减少对听觉功能的干扰,如减弱了咀嚼和其他面部及躯体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所产生的低频声,从而保持对外界高频声音的敏感性。发声前肌肉收缩产生的低频减弱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3、咽鼓管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是连接鼓室和鼻咽部的唯一通道,平时处于微微闭合状态,在吞咽、打哈欠或者打喷嚏时会瞬间开放。它的主要功能有:
①保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当鼓室内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平衡时,有利于鼓膜和听骨链的振动,声音传入到中耳的顺应性最好;
②引流中耳的分泌物:鼓室粘膜和咽鼓管粘膜中的杯状细胞与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借助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向鼻咽部排出;
③阻声作用:正常时,微微闭合的咽鼓管能够阻隔说话、呼吸、心搏等自体声响的声波经鼻咽腔、咽鼓管,直接传入鼓室。
在咽鼓管异常开放时,这种阻声作用消失,使得自体声直接传入中耳腔,产生自听过响症状。此外,咽鼓管还有消声和防止逆行性感染的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6,中耳包括什么?

中耳包括:

鼓室: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粘膜所覆盖。鼓室外壁即为鼓膜。

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MM。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侧壁,适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小儿则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

鼓窦

乳突

内耳包括: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内耳道

颅中窝

颞骨岩部

听觉和平衡觉的受器皆位於耳内,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

7,中耳包括哪些结构?(7年纪科学)

中耳包括:鼓膜(随声音产生振动):它是外耳与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鼓室连咽鼓管):鼓室是一个空腔,内含人体中最小的骨头--听小骨(传递声音振动且放大声音)。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组合成听骨链,一端连接鼓膜,另一端连接到内耳的听觉组织。声波在耳道中传递时先振动鼓膜,然后鼓膜再通过听骨链将振动传递至内耳。
鼓窦:是位于鼓室后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与鼓室相邻,后下方与乳突相邻,周围又有许多重要部位,因此经常通过这里进行耳科手术。
乳突:位于耳后,耳垂后方的突起是它的顶端。乳突内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窝状,称为乳突气房,可使内耳不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
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的平衡,使中耳与外界环境的气压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