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鲅这个字怎么读

鲅这个字读bà,也就是马鲛。 鲅 部 首 鱼 笔 画 13 五 行 水 繁 体 鮁 五 笔 QGDC 马鲛属( Scomberomorus )几种鲭的任一种 。也称“马鲛鱼”。体侧扁,长达1米多。银灰色,具暗色横纹或斑点。常群集作远程洄游。中国沿海均产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一、鲅剌 [ bà là ] 象声词。鱼摆尾声。 宋 陆游 《闲居对食书愧》诗之二:“鱍剌河鲂初出水,迷离穴兔正迎霜。” 二、鲅鲅 [ bà bà ] 1、鲜活貌。 《五灯会元·云门宗·三祖法宗禅师》:“明晃晃,活鱍鱍,十方世界一毫末。”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十二章四》:“鱍鱍即是活意,泼泼则言其发散充周,无所不活也。” 2、象声词。鱼摆尾声。 宋 陆游 《雨后》诗:“帘上翩翩燕,蒲新鱍鱍鱼。” 明 何景明 《津市打鱼歌》:“大船峩峩系江岸,鮎鲂鱍鱍收百万。” 3、鮁鮁:鱼掉尾而游貌。《说文·鱼部》:“鮁,鱣鲔鮁鮁。” 朱骏声 通训:“尾掉皃。从鱼,犮声。 《韩诗·硕人》:‘鱣鲔鮁鮁。’ 毛 本作‘发发’,传:‘盛皃。’ 马 注:‘鱼著网尾发发然。’《吕览·季春》注作‘泼泼’。按皆重言形况字,不必有正字也。字亦作鱍。”参见“ 鱍鱍 ”。 三、活鲅鲅 [ huó bà bà ] 生动自然而不呆板。 《景德传灯录·无相禅师》:“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也不依寂……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建中靖国续灯录·广鉴禅师》:“问:法轮工已毕,推转意如何?师云:活鱍鱍地。”《五灯会元·径山杲禅师法嗣·东禅思岳禅师》:“ 黄河 冻已合,深处有嘉鱼。活鱍鱍,跳不脱,又不能相喣以湿,相濡以沫。”
2,鲅鱼分几种哪种最好
鲅鱼也叫蓝点马鲛,俗称还有青箭、板鲅、尖头马加、竹鲛、燕鱼等。其游泳速度非常快,拥有锋利的牙齿,长度通常0.26到0.52米,最长能够长到1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水域,属暖性上层鱼,喜欢捕食小鱼活动范围在中上层,属于北方地域的经济鱼类。
中华马鲛
这种鱼多分布在我国的南海、东海、台湾海峡以及黄海海域。体型延长尾部细小,两边在尾鳍处有3条隆起脊,类似山峰中高2侧减低。吻尖突,大于眼径,眼睛比较小。体色灰绿色在两侧,腹部银白色。
斑点马鲛
斑点马鲛腹鳍间的突起特别的小并且两裂,没有泳鳔,身体被小鳞片覆盖,侧线有在前三分之一中背面而且腹地延伸的许多附加的分支,顺着尾柄弯曲下来,侧边银白色与圆深褐色的斑点的上下散布着3个不整齐的侧线,第一背鳍薄膜黑色,背鳍硬刺15到18枚,背鳍软条约18到24枚,臀鳍软条约19到23枚,脊椎骨47到52个,身体可以到达76厘米。栖息在沿海水质混浊水域,会进行回游,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乌贼等为食,为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及游钓鱼。
康氏马鲛
康氏马鲛体长两边较扁,大多数体重300到1000克、体长可达到25到50厘米,少数顽强个体也可以到达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细,每侧有3个隆起脊,以中央脊长而且最高、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稍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体被细小圆鳞,侧线有着不规则的波浪状、侧边中央呈现去圆形黑色斑花的背鳍2个,第一背鳍长,有19到20个鳍刺,第二背鳍不长,背鳍和臀鳍各有8到9个小鳍,胸鳍、腹鳍短小无硬棘,尾鳍较大,形似深叉形。
3,鲅鱼的品种分类
鲅鱼的品种分类是鲅科。 简介: 鲅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鲅科,地方名:蓝点马鲛、条燕、板鲅、竹鲛、尖头马加、马鲛、青箭。鲅鱼体长而侧扁,体色银亮,背具暗色条纹或黑蓝斑点,口大,吻尖突,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猛,一般体长260—520毫米,大者可达1米以上、重20千克以上,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东海、黄海、渤海均产之。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结群作远程洄游。生长迅速,当年幼鱼叉长可达25~30厘米,1~2龄鱼平均叉长50厘米。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细,每侧有3个隆起脊,以中央脊长而且最高、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稍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呈不规则的波浪状、体侧中央有黑色圆形斑花背鳍2个,第一背鳍长,有19~20个鳍棘,第二背鳍较短,背鳍和臀鳍之后各有8~9个小鳍;胸鳍、腹鳍短小无硬棘,尾鳍大,深叉形。